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刑案假象识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形成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通过识别它,就能把握住案件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假象准确、及时的识别就成为刑事案件侦破的转折点和获取相关犯罪线索、证据的突破口。对刑案假象的及时、准确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换位思考;合理运用侦查谋略,促使反常等。  相似文献   

2.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所形成的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它具有潜在性、矛盾性、接近性、辩证性的特征。对刑案假象的及时、准确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以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合理运用侦查谋略等。  相似文献   

3.
刑案假象是对案件事实真相歪曲的、虚假的反映,既有把侦查工作引入歧途的一面.又有将侦查工作引向深入的一面,关键问题在于刑案假象能否被侦查人员正确地识别和揭露。在对刑案假象进行深入识别之前,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刑案假象的成因,按照假象形成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作案人因素和案件偶然因素。作案人因素主要包括趋利避害心理的驱动、罪责感的影响、侥幸心理的促进和模仿能力的强化,案件偶然因素主要包括无关人员的介入、自然条件的影响和案例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后的反常行为与侦查破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分子在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这主要是由人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犯罪后的紧张心理是造成反常的主要因素。同时,反常也受到犯罪人的个性特点、个人交往以及案件情况、侦查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侦查中,要注意反常的各种行为表现和假象反常,分析反常产生的原因,为侦查提供线索,以发现嫌疑对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面刑案已成为当前城市犯罪的新动向,它具有案件类型突出性、作案手段多变性、涉案人员团伙性、作案时间集中性、作案地点特选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实施责任捆绑、信息传递等措施,形成联动机制;作好防范宣传,建立区域联防网络,压缩作案空间;组织区域性集中统一行动,采取巡守结合、强化案件串并、寻根掏窝等手段,强化攻坚克顽;并注重督导考核。  相似文献   

6.
论现场反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反常从其形成原因和侦查活动规律上讲可以分为伪装性反常和非伪装性反常。正确地区分两类反常,充分挖掘现场反常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确定案件性质、侦查方向、侦查范围等,进而更合理地进行案情推测。  相似文献   

7.
案侦的取证与用证相互渗透,选择取证时机与用证推理都是有条件的。考量选择性取证用证之利弊,辨析其合理性与违理性、合法性与违法性,以及它们与司法效益和冤错疑刑案的关系。以冤错疑刑案为镜,在其选证用证中,本应用证排除嫌疑的,却选择了认定嫌疑;本应用证指向另一嫌疑的,却选择了伪装现场等说辞。这些排除与认定,都将案侦司法活动引入了歧途。而错误性选证用证造成的疑罪案件,更没有使当事人获得正义。虽然选择性组织证据体系,是还原案件事实的必然途径,但是案侦应在尽可能全面收集证据材料的基础上选用证据。在选证用证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标准取舍案件材料,在案侦司法人员的考量中,除了业务能力,公正执法的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犯罪是发生于过去、遗存于现在的行为,在刑案中表现为证据、案件事实和犯罪事实的演进;犯罪又是依法应责的刑事违法行为,它沿着有罪、应责和当罚的基线反应为刑事处罚.在诉讼上,犯罪行为的确定所经历的三级递进证明过程,相对于刑事责任的三个逐步追究落实阶段,形成互为依据、互相动静的刑案网络.运用证据追诉刑事责任好似一条红线贯穿其间.而一体的刑事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总是生动地展示着,承合于作为文章枝叶的三大追诉阶段.  相似文献   

9.
逻辑,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在公安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实践证明,侦查破案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对逻辑科学的运用,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将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并运作逻辑推理,将会被案件中的一些假象所迷惑,使案件陷入久侦不破的僵局。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群众控制刑案多发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建立自上而下依靠群众的工作体系和机制,把依靠群众的范围拓展到控制刑案多发的各个方面,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防范效能、抑制犯罪功能和天罗地网作用,从而实现对刑案多发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一直缺少法律规定,所以在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有关调查主体、调查程序、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没有统一规范,全国各地做法各异。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做了明确统一的规范,但对社会调查的细节依然没有规定。因此,围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社会调查程序起点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属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前刑事错案研究多立足于法院审判环节,而侦查语境下的研究意义尚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接近正义"之司法理念指引下,可以侦查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刑事错案的概念,明确刑事错案的判断标准及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刑事错案的长效预防机制:完善侦查措施,规范侦查行为,建立错案应对常态化机制,组建刑事错案审查机构,促进侦查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刑嫌调控是刑事侦查的基础业务工作,这项基础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当前,刑侦部门刑嫌调控工作未能在刑事侦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刑事侦查工作人力、物力上的更大投入,直接影响了破案的效率。加强刑嫌调控工作,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从刑嫌调控现状与现实斗争需要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对加强刑侦实践工作,提高作战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秘密侦查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特殊的侦查手段,秘密侦查在打击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秘密侦查的认识上,理论界有不少混乱之处,这就需要为秘密侦查的认定重新划定标准,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角度,赋予秘密侦查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刑事侦察防范是加强刑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刑侦部门专业化建设,强化业务基础工作,建立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系统,增加发现犯罪、制止犯罪的方法手段,寻找更多的侦破案件途径,提高刑侦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地预防犯罪、减少侵害结果的发生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系列性刑事案件三大侦查理论之一,源于城市结构模型理论,指的是以系列性案件的首发案为圆点、以信息源为依据、以到达系列性案件各子案发案地直线距离为半径,通过几何的方式勾画出犯罪人的活动半径,进而确定犯罪人的居住地和犯罪人的侦查方法。同心圆的原点是系列性案件的首发地,是信息源中元信息的集聚区,反映的是系列性案件中所有个案与首案之间的联系。圆半径的长短,反映了犯罪人对环境熟悉程度的变化,距离越短,其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越高。同心圆理论解决了系列性案件侦查范围划分问题,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高起点高效率的网络系统,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刑事案件、违法犯罪人员、犯罪线索资料、通缉通报协查、秘密侦查工作的五大信息管理模块。  相似文献   

18.
犯罪耗费主要包括初始犯罪行为造成的耗费,持续犯罪行为造成的耗费,侦查机关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支出耗费,侦查机关信誉的耗费。犯罪耗费从整个社会的意义上可分为主动耗费和被动耗费,加强犯罪预防工作对减少整个犯罪耗费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侦查工作中,应树立犯罪耗费观念,增强侦查效益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刑事政策,健全侦查效益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侦查活动的起点和基础,现场勘查失误不但会使现场上的痕迹、物证被遗漏、灭失,导致犯罪信息的获取匮乏,还可能将无关的痕迹、物品引入侦查工作,以致干扰、影响整个案件事实的认定,诱发冤案。因此,从侦查阶段现场勘查入手,提高勘查人员从现场挖掘有效犯罪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对勘查中无关、虚假信息甄别、排除的水平,是降低现场勘查失误率,遏制冤案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侦查线索的发现与收集是刑事案件侦查的基础。对刑事案件侦查中侦查线索进行分析,提出"侦查线索依附犯罪行为客观存在"的观点,研究侦查线索的客观存在性,探讨侦查阶段侦查线索发现与收集内容的特定性和方法的规律性,为打击制止犯罪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