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中国传统民本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仍然应该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2.
徐广宇 《求知》2008,(9):13-16
随着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学承但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当社会不恰当地赋予大学这样或那样的功能时,人们往往忽视大学更为本质的文化使命。虽然人们并不否认大学是文化性机构.也不否认大学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是还没有真正从关乎大学存在合法性的高度,从大学功能应有之义的维度来看待大学文化使命问题。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精神存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蔺唤 《学理论》2012,(22):176-177
通过对iPhone的技术参数、定价、利润分配三个图表的分析,解读了iPhone的传奇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科技内涵。基于高等教育的科研职能,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创新和成效推广中潜在的四种危机。旨在认识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反思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进而加快我们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孙振民 《理论导刊》2007,(4):106-108
以儒家仁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构建在现实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以政治务实和人格培养为核心内容,以经学注释方法为其思维特征的“政治——道德”型文化教育发展模式。天人相与,王民相依,真善非二,善美合一,注重道德教育,强调身心修养,突出实践理性,成为华夏民族几千年教育价值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5.
王君毅 《学理论》2009,(26):123-124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类型、专业与课程、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各有特点,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特性究竟是什么?所谓文化特性还必须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性。按照独特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我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内心产生的羞耻感受。中国古人将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形成耻感文化,用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认真辨析和总结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成就,不仅关系到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道路,澄清人们存在的严重误解,而且关系到认清当前史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从通史、断代史、专史研究的成就,对重大历史问题认识的推进,整理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的巨大成绩,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1)
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审视当前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公安队伍中民警普遍面临压力过大、身心疲惫、管理简单、缺少关爱等方面,基于管理心理学的动力激励理论,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需要尊重的原则、情感文化渗透的原则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感恩""修身""智慧"等方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可找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努力加大社会辐射力度。深入探讨高校生态文化内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角,这一理论和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充分的表述和论证,正是这一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普世性、阶段性在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两个不同语境中,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一方面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悠久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生生不已的源头活水,并理性辩证地吸收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以古鉴今,融会中西。深度的本土化与高度的国际化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唯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从这两个维度上深层推进,提炼精髓,方能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内涵与底蕴。  相似文献   

14.
吕虹  王泉 《理论导刊》2006,1(8):49-51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礼”与“刑”的完全融合,其中虽然包括了古代全部的法律文献,但是以确立权利为基础的体系化的成文的民法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个人”,不讲平等,不讲权利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制约了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总是取决于自身特定文化背景,所以在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中,仍然应当注意传统习惯的重要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聂洪涛 《理论导刊》2007,(10):131-1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主要是仁礼结合、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观,以持中贵和为准则的政治行为模式,以大同为内容的社会政治理想。而由我国倡导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最终成为国际社会外交活动当中共同遵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却处处渗透着上述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范秋贵 《学理论》2012,(24):212-213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出发,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本内容的融合,并就如何在该课程中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差异,各国政治发展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中国而言,文化主体性视角下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最高政治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根本原则;中国国情特殊性是推进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治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其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8.
乔旋 《党政论坛》2010,(5):29-31
构建国家形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以国家形象为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逐渐意识到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推进国家整体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安全等,以及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而纷纷从文化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竞相调整或重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新的形势把文化的作用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对策提到了研究者的视野。由俞思念为首的文化研究课题组所完成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一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适应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是一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6)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把市民社会从经济领域解放出来,并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巨大发展与创新。从葛兰西《狱中札记》一书中有关市民社会的理论出发,然后阐述其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差异性,从而能得出其理论对中国有关市民社会的本土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