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公民个人信息关系到公民个人人格、财产等诸多权益,现实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日益频繁和严重。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刑法修正案(七)》中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条款,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建议,以期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王绍芳 《政府法制》2008,(19):61-61
近来,银行客户资料、购房者资料以及消费者订餐、预约服务所留下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泄露大有蔓延之势,就连到医院做孕检的准妈妈们也难逃“泄密门”。8月25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专门增加规定,明确提出要追究泄露、窃取、收买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但是,因个人信息无端被泄露而深受电话、短信骚扰之苦的消费者们纷纷呼吁,应尽早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与刑法配合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让消费者能够真正安心消费。  相似文献   

3.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08,(19):12-12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新增了惩罚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条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422名公众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98.9%的人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并且有62.3%的人觉得新增的条款“很好很及时,能有效遏制各种泄露公民信息的现象”。9月2日《京华时报》的消息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呈交至国务院。  相似文献   

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第253条之一是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该条文由2009年2月《刑法修正案(七)》增设,旨在保护公民个人生活的安全,惩戒因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而导致的人身、财产和个人隐私受到的严重侵害。结合上海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案例,在司法实践适用中,应该以折中说限定个人信息的范围,明确收买与收受个人信息行为的性质,并主要以受害程度,并辅之以信息数量、牟利数额、行为手段等作为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律属性决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容侵犯性,是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前提。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罪名的设置有待商榷、"情节严重"标准模糊和相关附属刑法有待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也需要从前述的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因个人信息被侵犯而引起的频繁的骚扰电话、短信干扰着公民的正常生活;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的绑架、盗窃、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影响着社会治安秩序。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相似文献   

7.
刍议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云总 《法制与社会》2010,(5):262-262,264
《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使我国在刑法层面确立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然而由于该修正案规定的模糊、概括,又没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完善,致使司法适用中存在诸多困境。本文就该修正案在立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严打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9.
杨涛 《法治与社会》2008,(12):18-19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于2009年3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虽然确立了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精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在理论的具体刑法保护方面也仍有着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如对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的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观罪过等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究与明确。本文主要从相关的立法评价、司法认定、立法改进三个方面,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结合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相关方面较为成熟的立法及适用经验,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大陆相关的刑事立法及其完善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焦宗莲李佳凝  田英君 《法制与社会》2014,(10):120+122-120,122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条文,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了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该罪名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不利于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打击。本文结合《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的内容规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两罪的犯罪构成和常见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司法具体应用中更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刑法修正案(七)>通过设立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希望进一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然而纵观该条文出台之后的司法实践环节,却发现诸多疑问.本文以浙江省首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例为切入点,由现实问题引申至司法实践环节,再进一步追溯到立法层面,...  相似文献   

13.
保护范围如何界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难点之一,在于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随着技术发展,个人信息的定义也随之不断变化.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把公民的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的一部分来保护.直到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首次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正式出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具体是指违反刑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出售是指以获得对价的商业目的或者经济利益为目的,将自己掌握的公民信息非法出卖给他人,从中牟利的行为;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排除了合法提供的行为;窃取是指通过秘密方式取走公民个人信息的载体而获取个人信息;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是指以窃取以外的方法没有法律依据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立法超前性的角度考虑,目前可以将非法采集或者收集(包括骗取、利诱、胁迫、非法购买、非法持有)公民个人信息、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处理(包括非法披露、更改、转移、冒用)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化。同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方式包括接受行为,主要是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5.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有人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2009年3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虽然确立了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精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在理论的具体刑法保护方面也仍有着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如对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的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观罪过等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究与明确。本文主要从相关的立法评价、司法认定、立法改进三个方面,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结合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相关方面较为成熟的立法及适用经验,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大陆相关的刑事立法及其完善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发展及商业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犯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应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三个具体罪名。本文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该类案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公民个人住处的范畴作出界定,详解其来源条件和违法条件,并试对情节严重标准作出设定。  相似文献   

18.
陈英凤 《江淮法治》2011,(15):39-39
高考刚结束,不良商家就打起歪主意,在网上售卖高考考生个人信息。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这种大面积泄露、买卖高考学生名单信息的行为,已然构成了犯罪。《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通过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介入查清,维护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黑丁  王丽英 《江淮法治》2010,(22):32-33
3名来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三大电信企业的员工,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他们分别被指控犯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三项罪名在2009年2月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中正式设立。而这3个电信“内鬼”是新罪名出台后。国内揪出的首批通信运营商的内部员工。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严打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相关规定。正如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中法官所阐述的那样:政府"不可制订任何……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的法律",除非一名政府官员证明有关他的报道失实并损害其名誉,而且证明新闻界的这一报道是出于"实际恶意",有关隐私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