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实现胜利大会师。毛泽东挥笔疾书:“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我们翻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就会发现,示意红军长征路线的“红飘带”,两次从黔东划过:黔东,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是贺龙率领他与周逸群创建的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从而孕育出红二方面军的地方。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创建了更具影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这里驻足,然后挥师西进、北上。  相似文献   

2.
贺龙敲石鼓     
1936年4月下旬,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云南丽江县的石鼓镇一带。4月25日至28日,红军从石鼓和巨甸间渡过金沙江,北上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取得会合。红军走后,在丽江石鼓地区,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谣:贺龙敲石鼓,红旗漫江舞。天兵飞渡金沙江,嘲笑当年元世祖。纳西穷人见太阳,不管那“木天王府”。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11)
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湖南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重要途径地和伟大转折地,是红六军团的探路转战地,是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誓师出发地。红军长征在三湘大地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宣示战斗精神,撒播红色火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湖南人民不畏艰险,克服困难,踊跃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4.
四过黔南的历史,是红军长征史上转战贵州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篇章。1934年秋,由于党内"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举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有:红六军团(先遣长征)、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合并改称)和  相似文献   

5.
张磊 《世纪风采》2024,(4):19-23
<正>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6.
《广东党史》2011,(6):15-15
在千难万险的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是关乎红军生死命运的重要一关。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悄悄地从敌人两个纵队的夹缝中跳出包围圈,兼程疾进,在昭通、成宁之间穿过国民党孙渡纵队的防线,直奔普渡河。?1936年4月6日,攻占寻甸。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7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向驻守在四川甘孜的朱德、张国泰、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靠拢。这时,和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大搞分裂活动的张国焘,虽然被迫取消了“中央”,但仍主张将陕北的中共中央改为北方局,自己方面可成立西北局,还可设东北局、上海局,“统统受国际代表团的指挥”。他鼓吹要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大显身手,“也不致与红一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摩擦。”随着红二、六军团的到来,他又开始了新的分裂活动。他组织“工作团”,借迎接两  相似文献   

8.
88岁高龄的老人王林,是位老红军,至今腹部还残存着长征时留下的弹片。谈起长征,老人噙泪道,“我是个幸存者,长征太艰苦了,多少红军将士倒在了长征的路上……”。 一块石头缴三条枪 1935年5月初,王林在红九军团七团一营二连一排任排长。红九军团从云南的宣威北上到达东川。部队在一个小镇进行短暂的休整,贴标语,宣传革命道理,打土豪、开仓放粮,扩大红军力量。用牛皮做渡江筏子,准备过金沙江。几天后,部队夜行军,黎明前到达了金沙江边的盐场。此时的金沙江,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汹涌的波涛卷起五六米高的巨浪,翻滚咆哮着向下游奔腾而去。  相似文献   

9.
正在80余年前的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人数不过3000余众,为掩护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个县,行程近4000华里,2500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10万之众,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被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称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的红十八师。贺龙不让张正坤说后面的话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黔东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主动向湘西敌人发  相似文献   

10.
林木 《党史博览》2006,(10):28-29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史上,曾有四支红军队伍进行了长征,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其中,最早到达陕北的是红二十五军。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途中,曾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红军会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甘孜。…  相似文献   

11.
“红一团”诞生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是人民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红一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0,(3):F0004-F0004
天津港第二港埠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8月。是天津港最具综合业务能力的杂货装卸公司之一,主要经营各种杂货、散货、大件设备、集装箱等进出口货物的装卸、货物堆存、中转联运,并可办理船代、货代、贸易、报关、物流金融、劳务、包装加工、港埠业务咨询、设备租赁、集装箱拆装箱、钢材和矿粉的销售等业务。  相似文献   

13.
1983年5月5日,我国曾发生一起重大劫机案,案犯卓长仁等劫持中国民航296号舫班,降落在韩国春川机场,后转飞台湾。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前,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征服了人迹罕至、鸟兽绝临的雪山蛮野,粉碎了力量数十倍于己的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创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今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本刊将陆续发表以长征亲历者为主的回忆、纪念文章,以志怀想。本期所编发的几篇回忆文章原刊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军区内部编印的《革命回忆录汇集》,其中既有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致使红军被迫长征的憎恶鞭挞,也有对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讴歌赞美。这些长征亲历者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但通过他们的口述,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那个艰苦岁月的永恒印痕,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与鼓舞。  相似文献   

15.
大名鼎鼎的“红九连”出在沈阳军区某红军团,是个具有许多历史荣誉和优良传统的知名连队。“红九连”前身是由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与毛泽东领导的队在井冈山会师后,于1928年5月4日编成的红4军10师28团10连。它先后经历了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参加主要战斗2500余次,获得“夺取天宝山英雄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军政双胜连”、“守如泰山、攻如猛虎”、“平汉战役突击连”、“渡江英雄连”、“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等诸多荣誉称号,先后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0次、三等功12次,9次被集…  相似文献   

16.
安澜 《党史纵横》2007,(5):26-29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1947年4月26日,曾经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原侵华日军第6师团长谷寿夫在南京“励志社”黄埔厅大礼堂接受了正义的审判。在真实确凿的证据面前,刽子手终于低下了他的头。那一刻,对于饱受战争重伤的中国人民来说,被喜悦的泪水浸满了双眸,惨遭杀害的同胞们的亡灵终于得以告慰。时光荏苒,走过了60年。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禁要问:当年记录日军累累罪行的证据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又是怎样适时地出现在审判的法庭上?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1月9日,原属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两航”)的爱国员工4000多人,毅然脱离国民党政权,在香港宣布起义,投入了祖国的怀抱。这次起义,是在周恩来亲自关怀下发动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壮举。  相似文献   

18.
慈城状元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鼎盛、科第绵延的慈城不仅有400余名的进士和上千名的举人,而且还出了5位状元.这就是宋代的姚颖、方山京和明代的姚涞、杨守勤,以及宋代的武状元胡应时.  相似文献   

19.
冷兆松 《党的文献》2007,1(6):55-57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4月2日,毛泽东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些著述对毛泽东这两个论断,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0.
志愿军第39军是一支有着骄人战绩的王牌部队,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在朝鲜战场奋战2年零9个月,歼敌4万余人.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七个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