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新 《学习月刊》2012,(22):1-1
11月8日这天,我随便问了几位群众,都让我感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我问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老人说:“怎么不知道呢?今天是十八大开幕的日子”:我又问怎么这么清楚:老人说“我是老党员,能不关心十八大么?”我问一位农民工:“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农民工脱口而出:“今天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我又问一位去超市买东西的大姐:“大姐,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大姐也是不假思索就答出:“今天是我们党十八大召开的日子。”群众关注党的政策走向,是因为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荧。和自己的未来有关。那么,群众都关注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关心     
一个小伙子第三次来到医院急救室:“医生.8号病房22床的老太太怎么样了?”“我们已经尽力了.估计老太太过不了今天……”医生说完又问小伙子,“你这么关心老太太.是她的什么亲属啊?”“亲属?我是殡仪馆的。  相似文献   

3.
刘霄 《廉政瞭望》2014,(8):12-12
下决心杀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可能这个问题比杀自己的母亲要好回答一点。有人问“杀母亲后再自杀,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杨九同答说:“我不想活了,但我死了我妈也没人照顾.所以就那样了。”这是带着瘫痪母亲,去东莞打工的杨九在弑母未遂后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一本杂志“同志,请问《党建》杂志第2期到了没有?”一位老者站在办公室门口怯怯问我。“您是哪个单位的?”我以为他是基层单位派来领党刊的。“我是已退休的职工党员,特别爱看《党建》杂志,期期都不落,每月10号左右我都要去支部看,最近去了几趟,第2期还没...  相似文献   

5.
《当代党员》2014,(4):77-77
视察市场时,一位业务经理说:“黄总,我这一年投标了100多个项目,累得跟孙子一样……” 我问:“中了几个?”他说:“跑了这么多,最后一个都没拿下来。”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3,(13):80-80
家教 老马在睡梦中喊了几声初恋女友的名字,老婆推醒他,警觉地问:“你在喊谁?”老马忙掩饰:“我做梦当老师了,在叫学生回答问题。”老婆问:“那你一节课怎么总是叫同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老马一愣,紧接着回答:“因为我做的是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7.
白求恩请客     
1939年春天,注甘宁边区的生活很困难。一天,负责白求后生活的管理员好不容易买回了几斤肉,心想,这一下可以让丈夫改善一下生活了。白求名看见了买回的猪肉也很高兴,自言自语地说:“要是只有一只鸡就好了。”管理员便到集上买来一只鸡。白求恩平时一贯生活俭朴,对自己要求严格,今天对吃如此讲究,大家不免有些纳闷。便问:“今天是不是有客人?”白求恩微笑点头:“对!”并诙谐地补充了一句:“是很重要的客人,我要亲自上灶。”不一会,白求恩把亲手做的菜都端上来了。他招呼他的工作人员坐下,伸出大拇指说:“我今天要请的,就是…  相似文献   

8.
三个女人     
钟点工欧阳第一次来到董事长家,一个打扮艳丽的女子跑了出来。欧阳说:“你女儿好美啊!”董事长不悦:“你说什么?她是我夫人!”这时,男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女子也走了出来。欧阳小声问:“她是你二奶吗?”董事长生气地说:“她是我女儿!”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女人向这边走来:欧阳又问:“董事长,她是你妈妈吧?”董事长怒道:“胡说八道!她是我前妻:今天带女儿来大闹天宫的!”  相似文献   

9.
《党建》2000,(7)
普通党员要问三问:昨天入党你说了什么?今天你做了什么?明天你将留下什么?党员干部要问三问:入党为什么?在职干什么?为民做什么?1999年8月以来,四川省金堂县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重温党章想一想,面对党旗问三问”(以下简称“问三问”)的思想教育活动。“问三问”活动以支部为单位开展,采取集中动员、学习讨论、自学反思、个别谈心、民主评议等方法,分学习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整改建制、总结检查四个阶段。为了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金堂县将“问三问”活动与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  相似文献   

10.
李秋生 《学习导报》2010,(21):32-33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那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他便问:“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答后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却依依不舍:“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洛依然不死心地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相似文献   

11.
老婆和老娘同时落水,先救谁?相信不少男同胞都听过或者被问过这个“经典问题”。7月22日,这一幕在安徽真实上演:面对同时落水的妻子和母亲,28岁的小伙子郭某,先救起了妻子,又赶紧将母亲救上岸。事后,娘说“我不生气”,但爹表示他很生气。(7月25日《武汉晚报》)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廉政瞭望》2014,(2):73-73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11,(3):72-72
如此拜年(二则) (一)教过4岁的女儿几句歇后语,这一天。我找机会考考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我问:“宝贝,‘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后半句是什么?”女儿眨巴眨巴眼睛,说:“是不是‘鸡当了官’?”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一朋友家作客,他的客厅里新挂上一条横幅:一日三问创新。读后不禁为其击掌叫好。的确,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很有必要经常反躬自问。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汹涌而来,无时不在拍打中国的门窗,一声声似乎都在叩问:“你们这个泱泱大国何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哪些创新?”“吾日三问创新”,问的是时候,问到了点子上。国人素来客套问语繁多:“吃饭了没有?”“过得还好吗?”问的大都是可答可不答的家常话,极少有人问“今天你创新了没有”、“有什么新成绩”之类的“时新语”。可发达国家这方面不同。据悉,美国人见孩…  相似文献   

16.
禾刀 《新湘评论》2012,(15):61-61
读彭学明的《娘》一书,不禁被“我”的母亲那无时不在的强大母爱磁场所吸引,这分明是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史。 “我”的母亲有着怎样一副面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带大几个子女,母亲不得不四度嫁人。然而,每一次改嫁,都没给她带来命运的逆转,饥饿的困扰始终如影随形。在家外,她要遭受如芒刺背的目光。在家里,由于传...  相似文献   

17.
前天:“兄弟,吃了吗?” 昨天:“大哥,在哪发财呢?” 今天:“老大,几级了?” 问法在变,生活在变。中国人已经踏过了由温饱到小康的泥泞小路,照理来说应该迎来发展的春天了。然而,生活实实在在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先天和后天的不足却又显示出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航船真的要在现世搁浅了吗?  相似文献   

18.
母亲今年春节后不久就迈入76岁的门坎了。知道她老人家不爱兴师动众搞生日庆宴.遂问她有何心愿,母亲笑笑说:“最近老梦见磁器口.你姐弟几个谁有空就陪我到磁器口转转吧。”  相似文献   

19.
禾刀 《学习导报》2012,(15):61-61
读彭学明的《娘》一书,不禁被“我”的母亲那无时不在的强大母爱磁场所吸引,这分明是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史。 “我”的母亲有着怎样一副面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带大几个子女,母亲不得不四度嫁人。然而,每一次改嫁,都没给她带来命运的逆转,饥饿的困扰始终如影随形。在家外,她要遭受如芒刺背的目光。在家里,由于传统的“继母”形象影响,母亲始终难以得到认同与接纳。外加本就捉襟见肘的物质条件,家庭矛盾更加激烈和白热化。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在基层和几名入党积极分子座谈,因为话题进行不下去而冷场了。为了找一些话题,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最近都在看些什么书?听我一问,几个人面面相觑,然后挺难为情地说:我们最近没怎么看书。我接着问:那你们在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这次,大家的回答就多了。有的说,主要是看电视;有的讲,经常上网;有的说,和朋友一起逛街。还有一个积极分子补充道:“我平时也看杂志,像《读者》,还有一些时装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