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在一些文章和教材中,笼统地提出新时期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还要运用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我认为值得商讨。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我们必须牢记。“又团结又斗争”是抗日战争时期针对特定的统战对象提出来的,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它从来不是针对  相似文献   

2.
又团结,又斗争(一九三九年二月五日)毛泽东怎样巩固统一战线来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的呢?要用两条战线的斗争。节选自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一条是反对关门主义,要跟从前的仇人讲亲爱,跟她主、资本家、小资产阶级统统团结起来,只要他们愿意的话。我们...  相似文献   

3.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党的历史经验有力地证明,统一战线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毛泽东灵活地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原则运用到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合国际特点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富含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其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等等。  相似文献   

5.
林枫在晋西南(连载之二)穆欣(三)"在斗争中求团结"晋西南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战线地区,林枫领导晋西南党组织积极开展对阎锡山集团上层的统战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既拥护阎司令长官抗日,又反对阎司令长官投降"。方向是明...  相似文献   

6.
陈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理论和实践方法。他提出在白区要灵活地运用统一战线策略,阐述了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应采取的策略,提出使用改造旧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思想。尽管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与陈云的时代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是陈云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坚持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建立和巩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照顾同盟者利益,是新时期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措施;当代仍然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制定统一战线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统战理论,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探讨了统一战线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战问题已经成为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话的重要内容。他根据马列主义原则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和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的统战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家和组织者。翻开《周恩来选集》,几乎他的每篇著作都谈到了统一战线或包含了统战思想,对统一战线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及。而在实践中,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岁月里,周恩来同志又总是站在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线。可以说,他在我党统一战线工作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没有谁可以比拟的。正如胡耀邦同志曾经说过的:“周恩来同志不愧是我们党建立以来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问题是统一战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兴衰.抗战时期,周恩来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通过中共驻港机构领导和影响香港文坛,树立了一个文化统战的范例,在中国革命文化史和统一战线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保护中国文化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他审时度势,多次部署一批又一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并指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下简称“香港八办”)等机构占领一系列文化阵地;他具体指示廖承志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妥善处理战时香港文坛的矛盾和争论,把旅港文化人最大范围地团结起来,建立最广泛的香港文化界统一战线,使香港成为战时中共重要的文化宣传基地.当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旅港文化人陷  相似文献   

10.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和阐述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方针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和1948年4月,先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又联合又斗争,是我们党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斗争经验。“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在同资产阶级合作时,就是在思想上、政  相似文献   

12.
宗旭 《世纪桥》2015,(2):18-20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问题研究,这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关于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分析和阐释了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哲学意蕴、价值理念、时代内涵等,提出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实践要求,需要把握的目标、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吸取新教训、进行新探索为统一战线理论注入了新内容.使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凌云 《党史文苑》2005,(11):43-44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系统阐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任务、对象、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各领域工作的方针原则,标志着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全民族范围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抗日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经过国共双方和各界妇女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既有组织形式又有共同工作纲领的妇女抗日统一战线,为团结广大妇女开展抗战建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仅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导致了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夭折,使抗战建国大业遭受损失。妇女抗日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它随着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而形成,又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的紧张而受挫,其兴衰与国共合作顺利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系统阐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任务、对象、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各领域工作的方针原则,标志着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萃取于统一战线理论精华和实践智慧的统战文化,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体现统一战线特色优势,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样态。就高校统一战线文化而言,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传播和辐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心聚力,进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旨在对统一战线文化的功能及其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扼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高校统战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的独特优势做了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醒全党:“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那么什么是统一战线?这本应是个很清楚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50年代就指出:“统一战线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如果在共产党员中不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作将受到很大损失。”然而直到今天,仍有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特别是一些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主要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政党、集团…  相似文献   

19.
苏联史学界曾一再对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进行指责,说这次会议的决议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违背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共瓦窑堡会议既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精神,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  相似文献   

20.
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团结与合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已提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仍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必须坚决执行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根本策略,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思想的正确性已被历史证明,直至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