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国国民心态的养成需要收起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论调,放下以西方为标准的观念,站在世界历史宏观的高度上,客观地审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郝书翠 《人民论坛》2023,(20):78-81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高度认同、精心守护和积极践行,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力、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满怀信心,是对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自负心态的超越,也是对执政党担当文化能力的高度信任。在当今中国,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要讲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克服国民盲目乐观和文化自负的不良心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客观的文化心理;让国民明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激发国民对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能力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5)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深刻分析和再认识,揭露它虚伪的面纱,同时,我们还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时自信不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仰虚无主义现象的产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要夯实理论基础,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同时,要认清信仰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决杜绝信仰虚无主义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民文化自信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受阻、文化输出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要想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必须要结合当下的时代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认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并借新媒体之势日渐泛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形势紧迫、责任重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利影响,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有力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内容、现实关照和未来发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定位、重要价值和传承发展,是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思想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抵制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潮消费的兴起与盛行,见证了国民开始摆脱对国际品牌的依赖,日趋认同和选择本土品牌,意味着我国开始逐渐打破单一的"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向走创新产品和创制文化的发展之路。究其根源,国潮的产生与流行既来源于从政府到媒体通过掌握文化主导权,克服西方式效率性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也体现了民族企业家通过品牌对中国品味体系的全方面打造所唤起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提升国民身份在人民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梦的内涵如何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的标准与规范中去,让中国梦成为人民行动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14.
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新的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对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透诊。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其基本特征在于一叶障目、矫揉造作、迎合时尚、裹挟民意,其本质在世界观上是唯心史观、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在价值观上是个人主义,因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自觉、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显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观应运而生。这种文化自信观,是基于文化自觉之上以文化自信为心理表征的本土文化观,是集文化自主性、特色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认知于一体的整体文化观。在认知文化自信观的过程中,我们要辨析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几种不良文化思潮,并协同推进"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体、自信之力、自信之器"五位一体自信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千百年来所滋养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这一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践行,而认同和践行本身,正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体现。在当前全球化的场域中,通过"走出去"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依然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层面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认同与认同历史问题。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赋能历史认同使其更具意象和景象,也让历史认同在"智化"场域中显现着叙史内容自动化、话语表达程序化、信息出入代码化等特征。"全民参与"的人工智能虽为"智化"历史认同注入了生机,但也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机可乘,给历史信息、历史史实和历史思维留下了话语表达歧义化和歪曲化、认知效果碎片化和囫囵化、分析逻辑阻滞化和缺失化等问题。然而,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创新也有其辩证的一面,即"智化"科技与历史的统一,创建"人机一体"的"智化"实验机制;"智化"科技与知识的统一,构建"史实重现"的"智化"知识秩序;"智化"科技与思维的统一,重构"超越人类"的"智化"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彻底批判和普遍反制。  相似文献   

18.
虚无主义是查尔斯·泰勒笔下"现代性隐忧"的突出表现,是价值认同危机的集中表达。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价值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价值私人化、价值怀疑、价值物化,以及信仰迷失。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作为中国文化建构与教育养成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虚无主义批判的重要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虚无主义的抽象空洞,以培育自由个性的生活共同体批判消极自由的原子化个体,以奠基生活世界的本真教育批判抽象形式化的简单说教,以积极的自我引导批判简单化形式化的空洞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价值虚无主义批判使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认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长远和未来。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访谈法,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开展调研,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呈现"高情感认同,低意志自觉"的特点,在初步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存在理性认知不足、低稳定性、知行不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需要顺应文明交流互鉴趋势,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尊重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建构在对战前国家体制的反省和超越基础之上,基于对战争残酷性质的痛彻反思、对和平国家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富足安逸生活的追求,"经济至上主义"风潮下的"纵式社会"基础和"娇宠"心理构造,逐步导致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趋向淡薄。现代保守主义者通过对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检视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病理所在,旨在探寻增强日本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可行路径。实际上,造成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乃是"对美从属"的外交构造,如何摆脱这一困局,从而谋求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主导和界定保守派政治家们思维取向和行动抉择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