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就业两者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是可以兼得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它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矛盾,因此,完全可以实现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促进就业。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与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加强教育与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政府促进就业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应当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解决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忽视就业率提高的问题 ,构建相对独立的就业政策体系 ,实施积极、主动的就业政策 ,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把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并指出 ,各级政府应从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双增长和良性互动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扩大内需 ,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等方面着力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3.
就业与发展     
“就业”与“发展”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就业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两难问题,要保障充分就业,必然会妨碍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就无法保障充分就业。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为了早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必然要把加速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因此,当发展经济与保障就业发生矛盾时,为了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只能以牺牲充分就业为代价。基于这种赶超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地位,而经济高速、…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 ,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单一的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因此 ,非正规部门就业必将成为我国解决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非正规部门就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而且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针对我国目前非正规部门就业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非正规部门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促进非正规部门就业 ,实现就业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劳动者保障自身就业权利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迫切愿望,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充分尊重和深切关怀。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焦点正在从就业规模扩张向就业结构调整、就业质量提升转变。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具有率先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条件。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是地区竞争力的表现,也有利于形成人才高地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推进集体协商。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进入以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新常态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也进入新阶段,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增大、结构性失业、劳动力流动矛盾和劳动力向上发展困难并存的新难题。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带动就业转型的新机遇和大趋势,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意识转型、就业能力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身份转型。  相似文献   

7.
张晓庆 《学理论》2008,(22):65-66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并且这一形势日趋严峻,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现如今的就业问题既是个人生存前提,也是人生实现的主要舞台。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将对四川省的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就业模式及就业管理方面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同时并存的机遇和风险 ,其对策措施上应当把握好三个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应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增长 ;就业模式的转变应以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基本方向 ;政府就业干预方式应从“越位”转向“定位” ,从“缺位”转向“到位” ,即实现市场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创业经济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必要前提,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扩大就业以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现行创业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为创业政策缺乏整体协调性、政策取向核心不突出、缺乏灵活性。加快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扩内需保民生,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完善创业型经济发展政策法律体系;要对教育培训结构和体系进行研究与反思;重视引导和扶持农民创业经济发展;制订实现创新、创业、就业协调发展的创业专项计划;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为创业型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实现残疾人充分就业,必须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实施残疾人劳动保障型就业,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特别保护就业与市场竞争就业的平衡机制;重点是抓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根本是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基础是尽快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援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是就业形态演进的主要动因。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正在迈入的数字经济时代,在技术驱动下社会主要就业形态实现了“灵活-固定-灵活”的螺旋式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使得协调沟通成本降低,灵活就业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并将长期、稳定存在。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立足我国灵活用工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优化制度供给,在深刻认识灵活就业形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健全灵活就业市场信用监管规则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深化社会保险领域改革,健全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相关培训政策体系,提升灵活就业者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3,(8)
在充分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不利因素的同时,北京市也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三大有利因素扩大就业。 一是首都经济发展良好。过去几年,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北京发挥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实现经济质量与规模同步提高,这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的用人导向,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岗位需求;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或以创业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4.
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青年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其就业程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青年就业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环境、城乡差距等客观原因,也有青年自身技能欠缺、就业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为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青年个体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措施,以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中专毕业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一个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华亭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合理安置就业,优化人才资源,作为实施“人才兴县”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围绕发展抓就业、抓好就业促发展,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应该在多个向度上展开,进行多维视角分析,认真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努力寻求妥善解决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横向上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在纵向上处理好新老农民工代际关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的不同需求;在空间上处理好本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和劳务经济协同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曾经重点探讨过分工的问题。他们的分工理论各有侧重,研究探讨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异同点对当前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就业经验缺乏、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态不成熟,青年往往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包括大学生就业难、高级技工短缺等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就业战略研究的重点已经出现新的转移,有关青年就业的研究成为关系到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凸显,本文分析造成高校就业困难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对策,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保持信息畅通、推进教学改革、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对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兰 《理论探索》2007,(3):98-100
经济结构调整是改革发展的要求,也给就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就业质量,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主要是:协调各种关系,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刺激总需求;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自主创业,提倡灵活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