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位列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其雄伟壮丽,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泰山”来称呼自己所尊敬的人,民间则常称妻父为泰山。 称妻父为泰山始于唐朝,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有一年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即古代帝王到泰山祭拜天地的大典),封禅使由丞相张说担任。依照惯例,凡是随皇帝参加封禅的官吏,级别在丞相以下的都要晋升一级。承相张说便把他的女婿,做了九品官  相似文献   

2.
崔霞 《春秋》2009,(3):57-58
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的一种旷世礼仪大典,尤其更是那些有作为帝王的必然举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汉武帝刘彻是汉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他雄才大略,文韬武备,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两座山最具政治文化色彩,一座是泰山,另一座就是庐山了。泰山的一览众山小是因为自秦至清有1 2位帝王曾到这里封禅祭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在这里与天地对话,彰显国泰民安,政绩卓著、祥瑞出现。毛泽东这位人民的领袖,二十多岁时曾登临过泰山,可是新中国建立后未曾再去会当凌绝顶。据说登泰山时他丢  相似文献   

4.
《春秋》2020,(4)
正地处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泰山,在中国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江山社稷稳固和国泰民安的象征,有许多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祭拜,他们会献上丰厚的祭品和供器,这些祭祀用器统称为"泰山祭器"。据史料记载,自汉代起,泰山脚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岱庙就曾设有神宝库,专门贮藏祭祀用器。《从征记》中记载:"泰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出822.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五千万元天价的两行九字《功甫帖》真伪之辨,2014年新年伊始不仅是书画收藏鉴赏界的热门话题,在全国也引起广泛关注。有关《功甫帖》墨迹真伪,笔者不敢置喙。对一个文史爱好者来说,《功甫帖》是苏轼写给笔者的乡贤郭祥正的,笔者十分感兴趣。当涂县,县城古称姑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州治姑孰,州县同城。郭祥正,字功父,又称功甫、公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先  相似文献   

6.
李梓儒 《乡音》2014,(11):43-43
河北省元氏县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县内封龙山为冀中汉碑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汉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块碑存。另有《汉封龙山颂》《汉三公山神碑》《汉三公之碑》以及唐人翻刻的《大唐八都坛神君之实录碑》等四碑有拓片存世,《无极山碑》仅有碑文流传。封龙山诸碑皆因山而得名,在见诸记载的封龙山七碑中,两块有御语山名,六块有三公山之名。问题是,封龙山、白石山今天依然沿袭旧称,而三公山、御语山之名,现在元氏东麓山脉中已早无此名。那么,这两座山究竟是今天的邪两座山呢?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6,(5):F0004-F0004
被誉为“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新泰市莲花山,因九峰环抱状似莲花而得名。古称新甫山,《诗经》有载:“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99米,秦始皇东巡驻跸,汉武帝封禅于此,自古为名胜之区,至唐始建佛教寺院,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观音道场。  相似文献   

8.
李开先的院本《打哑禅》的素材来源应该有两处,一是元代高文秀之《志公和尚问哑禅》杂剧;一是古代流传广泛的哑剧《大头和尚》。而《打哑禅》剧的主题也非常复杂,作者除了表现自己对世事、人事的失望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极度的苦闷心情这一意图外,还赋予该剧更深刻的主旨:通过对剧中真如师徒这类"狂禅者"的讥讽,表现出他对当时那些如同"狂禅者"的王学信徒们的批评;并对"狂禅"思想所造成的学风与士风的败坏,怀有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相似文献   

9.
《史记》反映出汉初存在父称子为"公"、师称生为"公"的两种特殊现象,其中《袁盎晁错列传》、《郦生陆贾列传》中的材料可以支持汉初存在父称子为"公"的现象,而《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材料无法支撑汉初存在师称生为"公"的现象,补以《扁鹊仓公列传》证明之。父称子为"公"是由父亲愤懑和戏谑的消极情绪造成的,而老师称呼学生为"公"则是对于学生才华的肯定。造成这两种特殊现象的原因在于血缘等级的天然合法性,而这两种特殊现象的基础在于"公"称谓尊称性质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0.
菲荑  毛砚 《乡音》2016,(4):48
碣石山,坐落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城北,是一座名山,历史悠久。其主峰仙台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在远古时,碣石山便以其主峰仙台顶如楬高插于渤海西岸,被视为中国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由此而载入《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著。战国时,位于山之尽头海之畔的碣石山又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发生密  相似文献   

11.
鲋鳗山二帝陵刘普建在滑县白道口镇北五公里处,有一片林木葱郁的沙山土岭,史书上称的胭山。这里安葬着人们尊崇的上古五帝中的两位帝王,频项与帝沓。据《山海经》载:“鲍朗之山,帝强项葬其阳,九一菲其阴。”《水经注》载:“淇水东北流,经颁项、帝誉二帝陵西。”这...  相似文献   

12.
泰安地处山东省中部,古代齐鲁的中心地带,城因泰山而建,名从古语中来:“泰山安而四海皆安”,寓意“国泰民安”。自古以来,这座小城因为这座大山而承载了无数人的脚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宗师、平民百姓,无不怀着虔诚的心情纷至沓来,览阅游历,或封禅祭祀或作诗记文……只因泰山不仅是一座山,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0,(3)
正东镇沂山祭仪,是历代帝王对临朐县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最先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禹时即祭祀沂山。汉至清,历代对沂山屡有增封,祀典不废。沂山祭仪,总体经历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祀山大典的主要仪程有:击鼓鸣钟、献供三牲、奠酒、敬献花篮、敬香、恭读祭文、行三叩礼、乐舞告祭。2014年,东镇沂山祭仪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腊山丘祖阁     
腊山位于东平县境内东平湖的西北侧,西临黄河,南、北与金、昆、六工诸山脉相连,主峰海拔258.4米。它虽没有泰山之高大、黄山之雄伟,但风格独特,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水奇清、景奇幽、石奇美"之称。加之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天光一色,碧波浩渺,百舸扬帆,美不胜收,构成独特的风景胜地,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史书看到一个“婿竟不迁”的故事。一位吏部尚书有个女婿在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作官。女婿认为自己的泰山身为吏部尚书,手操选拨官吏大权,把自己调到京城任职是“如振落叶”般轻而易举。所以就让妻子说通其岳母为他向岳父说情。然而,这位尚书却以国法为重,不徇私情,拒绝了女婿的请求。像这位吏部尚书那样秉公守法、铁面无私的清官,在封建社会毕竟只是少数。唐人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玄宗时举行封禅泰山仪式,由宰相张说为主持封禅仪式的封禅使。按旧有制度,封禅后三品以下官员一律升官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是…  相似文献   

16.
正神垕古镇——驰名中外的钧瓷艺术发祥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部,背靠神奇的伏牛山,怀抱柔情的颍河水,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古镇民俗文化根植本土,承厚德而慕古风,因钧瓷而兴,因钧瓷而盛,素有"钧都"美誉。神垕的"垕"字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新华字典》专门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2005年12月,神垕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1,(2)
隋唐以前,饮茶只限于江南,北方人喝不惯。据唐代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载: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者睡的少,吃的也少,但是他们喝茶,而且许多人的茶叶就带在身上,随处都可以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当时,饮茶之俗是从山东邹县、齐州、德州和河北沧州逐渐传至洛阳、长安的。城市多开着茶肆,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阮元(1764-1849)在《泰山志》序言中说:“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登泰山如登天,登天的路也是一条石刻的长廊。参差错落的石刻,或记载泰山的庙宇,盘路的兴废,或记载帝王祭祀  相似文献   

19.
《春秋》1996,(1)
颜氏家族溯源颜氏家族源远流长。据《颜鲁公文集》和明代《陋巷志》等史籍记载:颜氏的先人可直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正妃名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娶胜溃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6子,其五子曰宴安;其国邾。颜氏出自晏安,初为曹姓。历经唐虞夏商,至周武王克商,封其裔孙侠为邾子。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甫。夷甫字伯颜,谥武公,《公羊传》称之为颜公。颜公春秋时有功于周(齐),齐威公命为小邾子,别封其子友于(皃阝),附属于鲁,世代事鲁为卿大夫。友为纪祖念本,便以父字“伯颜”的“颜”为姓,繁衍子孙后代至今。所以说颜友为  相似文献   

20.
先祖父太炎先生(1869—1936)是我国著名学者,也是民主革命先驱与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连雅堂先生(1878—1936)是我国台湾著名史学家,以《台湾通史》称世,其爱国情怀为世所重。这两位分处海峡两岸的先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是很值得记之於世。戊戌变法失败后,先祖父遭清政府通缉,为避追捕,逃亡台湾,时为1898年12月,这时台湾"隶日本已七年矣"①,即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先祖父抵台后,在《台湾日日新报》任汉文版客籍主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