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答复人生     
《辽宁人大》2008,(2):46-47
一个朋友问我,一个人该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给他的简单答复如下:不要错过人生的美景。早晨,不要睡懒觉而错过日出的美景;黄昏,不要因为一天的坏心情,而少了在烟光凝藩中,看夕阳西下的情致。生命原本匆匆,不要在这阻挡不住的匆匆中,再添上自己的一笔懒散,一笔郁闷,而让生命过得黯淡无光。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春节     
多彩 《天津人大》2008,(2):45-45
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相似文献   

4.
我很喜欢金家骥教授的画。他善于以淡淡的水墨营造出特有的山水意境的笔墨技法,最适宜表现朦朦胧胧、春雨霏霏的江南情致。数年前他画过一幅题为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常数”看中西艺术的交流与变革樊华中西文化背景迥异,艺术创作的发展线路也各不相同。相对而言,西方传统偏重于再现中的表现,而中国古典艺术则在表现、再现的背后,注入了更多的灵的发现和人的情致。到了今天,中西双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自现代主义以降,...  相似文献   

6.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真正能给后人留下印痕的,除了真以外,就是艺术审美情致中的美感——语言之美、情调之美,思想意识深处流动和传递的人性之美、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8.
论徐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字文长,一字文清,自号清藤道士、天池山人,别署田水月。与李贽、汤显祖大致同时,而年齿稍长。诗文书画戏曲均工,其美学思想亦富有特色,本文就如下几个问题试作粗线的阐发。 写情诗贵切致,难于不头巾 徐渭由讲“诗本乎情”,进而讲“切致”,反对一般化。“切”即切近、准确;“致”指情致、意态。讲“切致”,就是要求诗能准确、生动地表现诗人的情致和意态。他在《次韵答释者二首》后写道:“写情诗贵切致,难于不头巾。……东坡云:茶苦怕不美,酒美怕不辣。辣难矣哉!”写情诗  相似文献   

9.
山径与溪桥的重复,也是一种景观。当你沿着蜿蜒于灌木芳草之间的羊肠小道,踏过一座又一座横跨清溪的木板桥或者石拱桥,你便会有一种溪回路转、景换神移的感觉,如同浏览一帧帧风格迥异的山水条幅,都是小桥流水,却各有各的情致,绝无雷同之处。你看,那一袭板桥恰似精美的飘带,随意搭在露出水面的几块山石之上,束起两岸灌木,潇洒如飘逸的云影。你看,那弯弯石拱宛若飞架的彩虹,轻轻落在突兀陡峭的岩岸之间,连接疏林与飞瀑,优雅似明丽的画卷。愈往前行,山道愈窄,溪桥愈多,景色愈美。一不小心,踩落一粒石子,“扑通”掉入涧中,…  相似文献   

10.
收入这本画集的作品我都看了,满纸弥散文人情致,这些画作,确有不凡之处,颇具闲意。倾斜的山石姿态各异,与临风的草木呼应一体,有些作品气象不小,墨深如渊,笔意冷而险,笔墨所至,可  相似文献   

11.
孙萌 《群众》2022,(5):71-71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热血沸腾,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连日来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赛场上你追我赶的竞争、青春激昂的拼搏,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当冬奥会遇上春天,更具别样情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对于在这个赛场创造奇迹的运动员来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争分夺秒,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12.
她们的文字,锦心绣口,又清静芬芳。在炎炎夏日里,如吹飘裙袂的微风,引人在树阴下花香中一路闲闲步去。她们的文字,细碎平实,却饶有情致。展读冥想之间,恍若盛夏午后醒来,摘下一束荷花莲叶,上面缀满清凉的水珠。让人遥想宋人的诗句“梦里不知凉是雨,卷帘微湿在荷花”……  相似文献   

13.
鄂璠 《小康》2013,(8):98-100
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国的梦想,是要讲讲农民的故事给领导听,让中央领导们接接地气。村支书有底气"讲故事"、村民们有情致"听故事",源于"故事"背后藏着秘密从北京市中心区域出发,驾车驶入京开高速,约33公里后从刘田路/礼贤出口离开上匝道,再沿着匝道行驶200多米后直行进入京开路,然后过大礼桥,经刘田路,一个多小时后便能到达北京的最南端。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多丽>(小楼寒)、<声声慢>(寻寻觅觅)以及<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四首菊花词,以内敛笔力,借菊花意象承载其生命中的情感重痕,最终铸造了独特的菊花情致,达到博雅玄远、绵密敞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娜 《传承》2008,(4):100-101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多丽》(小楼寒)、《声声慢》(寻寻觅觅)以及《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四首菊花词,以内敛笔力,借菊花意象承载其生命中的情感重痕,最终铸造了独特的菊花情致,达到博雅玄远、绵密敝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翟杰 《前进》2015,(3):64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这个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历代有不少诗人为之妙笔传情。在大地回春之时,于诗词中感受元宵节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致。展灯、观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汉朝张灯一夜,唐朝增至三夜,从十四到十六,满城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元宵诗中自然不乏对这一活动的吟咏。郭利贞在《上元》诗中这样描绘观灯的情景:"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你看,  相似文献   

17.
夏雪勤 《今日浙江》2013,(18):58-59
杭州市萧山区的最南端,是诸暨、富阳、萧山三市(区)的交界处,青山延绵、峰峦叠翠、谷物飘香、果蔬常鲜,可谓难得的江南半山区丰饶之地。在这青山绿水间深藏着一个名叫楼塔的千年古镇。每逢过年过节,就会有一袭清雅悦耳的乐声袅绕在楼塔古镇上空,如天籁之声,让人心旷神怡。这是几百年来一直为楼塔百姓深爱的民间古典乐曲——楼塔细十番。楼塔人有着大山一样刚毅坦荡的性格,且也有着山间溪流一般澄澈恬静的情致。别  相似文献   

18.
澳洲印象     
赖惠能  颜剑 《小康》2005,(8):59-60
王顺章,浙江省德清县委副书记,2004年11月底,曾赴澳大利亚参观考察,颇有感触,澳洲印象,娓娓道来。梦中的绿色当地时间上午10时,到达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机场外,那一片片红红的三角枫,长得像火一样,一树一树紫色的木本紫罗兰,把天空映得一片浪漫,我们一下子置身在花的海洋,让人感到温情而惊叹。布里斯班市,人口150万,旅游城市,1988年世博会在这里举办。世博会址后被李嘉诚买下,再租给澳人。在和风细雨中,看澳洲大牧场,别是一番情致。那葱翠的绿色,让人神醉,那种宽广和整齐,让人产生梦幻。那种静穆和生动,叫人萌生臆想。宽广整齐之上…  相似文献   

19.
俯仰之间     
马承钧 《今日浙江》2006,(21):64-64
抬头低头只是短暂的瞬间,我们的每一天就在这无数个俯仰中度过,珍贵的生命也就在一次次俯仰之间延续。倘将人生比作一部壮丽恢弘的交响乐,一仰一俯便是谱成生命乐章的一个个优美音符。仰观俯察,看似平平常常,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远大的人生追求。“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自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情致;“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也是桩令人忍俊的事情;“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博大的胸襟呼之欲出;“俯瞰烟村八九家”,别有一番况味在。李太白生性不羁,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绝唱,一代诗仙的形象跃然纸上。有人不爱动脑…  相似文献   

20.
正"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这首五绝,道出了古琴与古琴曲调特有的情致。古琴与琵琶一样,属弦乐器。琵琶从西域传入,热烈奔放,深得开放的"今人"(唐人)喜欢。古琴则从远古的静寂中走来,不媚世俗,不免曲高和寡。史传古琴由上古圣人伏羲或神农发明,非同凡响。万世师表孔子"操弦歌不辍",影响深远。"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一曲《广陵散》,成千古绝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