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寓所。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为大众认知、接受与认同的四个向度:日常生活认知图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先验逻辑;日常生活现实诉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出场路径;日常生活情感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心理桥梁;日常生活交往范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传播纽带。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叙事体系,"共同价值"表明了其在历史必然中应然出场的叙事缘由、超越西方现代性并重构现代性的叙事实质以及坚持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共同价值"产生的叙事缘由来看,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进程中,"共同价值"的产生顺应了人类相互连接、共同交往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上,指引现代性世界协作共进,证明了其出场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从叙事实质上来看,"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体系的虚假性与有害性,重构了"合作共赢"的现代性意识、"平等协商"的现代性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方案;从叙事特征来看,"共同价值"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优势,即在守正科学意识形态基础上,实现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性创新,解决了意识形态差异与合作发展之间的历史性矛盾。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话语权物质论"和"话语权辩证法"相统一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思想的理论基础;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本质和核心,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为关键环节,将弘扬主旋律与抵制西方话语霸权作为坚定方针,将重点把握好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作为重点方向,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思想的战略思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是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实现方式,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载体构成的,具有解释、规约作用的话语体系,它随实践变化而不断更新其内在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从革命、建设向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调整其内在形式的困境。邓小平审时度势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题,更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方式,从根本上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邓小平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为当前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三标 《理论导刊》2006,(12):27-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产品全球性扩张与侵蚀所形成的“强势文化”态势,挑战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对挑战,秉持合法性与世俗化价值原则,适时整合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资源,推动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创建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国家意识形态结构体系,是实现意识形态现代性转化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话语权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历来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强调意识形态特殊重要性,巩固话语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话语引领;丰富意识形态的话语内涵,明确价值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化,实现话语创新;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助力话语传播。这些经验为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相应人才队伍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即为意识形态教化,同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寓所"所在是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逻辑基础在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意识形态产生的本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前提;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根据;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基于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和面临的多重挑战,以及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视角,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而且无论处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在"后真相"时代,"另类事实"在社交媒体空间泛滥,人民的信念与可观察的事实背道而驰,人人竭力抢占舆论先机,意图争夺话语权。"后真相"现象是"坏的主观性"之必然结果,社交媒体助长了认知偏误,市场诱因导致假新闻泛滥。"后真相"现象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冲击,"后共识"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民粹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后真相"时代,应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功能;掌握网络议题设置权和舆论引导权;强化法治观念,加快网络技术革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形成新媒体场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洪流。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旁落,可能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产生原因,并从增强话语主题的现实契合力,增强传统媒体的权威力,增强话语的感召力、批判力和渗透力五个方面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布哈林作为俄共(布)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概念,拓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劳动理论、物化理论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其主要理论渊源;意识形态概念与特征论、属性与存在论是其主要内容。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心理是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全新场域。针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理性权威、安全性和凝聚力的多重挑战,必须着眼于思想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突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促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1)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没有也不可能终结。掌握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标志。网络强国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思想指导、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价值导向;增强面向世界的宣传话语,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为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排除“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干扰,同时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和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方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着党的安危和国家的稳步发展。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解,找出目前我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为我国新时代下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出意见。面对意识形态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当前建设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拓展建设新路径,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为此,我们要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坚持正面宣传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既要汲取以往的经验,又要积极创新。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党的先进性与否涉及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党的凝聚力和话语权,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坚强的领导核心;积极发挥文化工作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动性,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场域、提供平台,促进意识形态功效的实现,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通俗化与传播渠道的丰富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拓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具有超越性特征,其以文化交流超越意识形态输出,以理论对话超越话语权压制,并以平等分享超越文化霸权.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可以发挥载体作用推动文明互鉴;可以发挥启迪作用推动理论共享;可以发挥交流作用推动共识增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经历了从革命动员到文化交流的历史性转折、从接触到对话的"话语跟随型"传播模式生成、从理解到共享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转换、从共识到认可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初步形成等四个阶段,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理论担当与实践作为.由此,我们可以构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现实策略:在文明交往中推进国际阐释;在原创性研究中推进对外传播;在世界理论交流中推进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