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道统之继承,概有其同之大端,亦不妨其稍异。朱子学兴起后,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例如心学的陆象山、事功学派陈同甫、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等等。历来反对最力的心学派,与朱子同时代的有象山,明代有阳明,当代新儒家则以牟宗三先生为首。牟先生可谓心学家之集大成者,对朱子学的批评甚力。但笔者认为,牟先生的许多批评只是一种误解,可以进一步解消。本文试图让心学与理学两大派系之间作出对话,检视牟先生对朱子学的批评是否合理,又如果站在朱子学立场,是否能给予回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三、四、五章,因为这几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认为马浮思想守旧而封闭,只能称作“当代儒家”;又有学者认为马浮的哲学是陆王一路,或程朱、陆王的融合;这都是有待讨论、澄清的地方。本文在探究马浮的理气论、心性论和修养工夫论的基础上指出,马浮的哲学基本上是朱子理学的立场。他据此融摄佛学、陆王心学以及历代经学、子学。他主张“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并且就用这六艺之教的概念来作成儒家判教,来撰述《复性书院讲录》。他又强调六艺是国学的最佳代表,可以统摄诸子与四部,可以统摄中西一切学术。总之,他对儒学传统及其当代意义有一个整体的、创造性的洞见,可以归为“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自在之物"探析姜保志"自在之物"学说在康德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对康德主义作评述时写道:"......康德主义则是在哲学家说自在之物存在着然而是不可认识的时候才开始的。" ̄①自在之物学说是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一,它是我们研究康德哲学的人...  相似文献   

5.
罗晓梅 《探索》2005,3(6):157-162
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哲学界走出“贫困”窘境的正确路径与时代责任。全部的问题在于以什么为基础和建构什么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以编写于计划体制和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群众今天普遍“厌学”的教科书哲学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还是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重新编写的“教材”,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笔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6.
黔学与心学     
郦波 《当代贵州》2023,(17):79-80
<正>在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中,具有文化独立意义的“黔学”随之伴生。因心学开黔学,以黔学促心学。一句“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自信。500年前,在贵州创建了心学的王阳明,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当然,王阳明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影响会如此之大,不仅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余卫国 《探索》2011,(4):187-191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创新理论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实践为框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一体,既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又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象山学曾被阐释为道学、心学与禅学等。在明代中期之后,象山多被称为心学;但在明代中期之前,象山学更多地被称为道学与禅学。道学阐释主要出自象山学派、认同和拥护象山学者,以及会同朱陆者。陆九渊没有以心学自名,而是承认了道学称谓,且多次谈及道学、理学与道统。在象山后学的努力下,宋代官方承认象山学的“道学”与“道统”名位。在会同朱陆的主调下,元代吴澄、虞集、郑玉、赵汸等学者肯定象山学的道统地位,刘埙、刘仁本等甚至称其为集孔孟之学之大成的“道学之宗”。明代前期进一步会同朱陆,许多学者认为象山学是“圣贤之学”“圣学正传”。陆九渊在明代中期从祀孔庙,主要是其道学与理学名位得到朝野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兼具“心学”身份,象山学成为明代道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思想和过渡桥梁。  相似文献   

10.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们都一直坚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智慧之学;1996年7月2日,郑一奇同志在《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史学──智慧之学。笔者仅就哲学、史学何以称为智慧之学以及二者的统一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哲学”源于希腊文,意指爱智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列宁称其为道德哲学的创始者)很有学问,且善于论辩.据说,一次他和欧提德漠斯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善”的问答,内容如下:欧问: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苏反问: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是善还是恶?欧答:是恶.苏又反问:欺骗敌人是恶吗?欧答…  相似文献   

12.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辩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开一代之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00,(9)
刘晓英在2000年第5期《理论探讨》撰文指出,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根植于人文世界;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形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的,是具体而开放的。走进活的生活之根,并以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哲学的语言方式,而根性语言以其“玄览…  相似文献   

14.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史上的“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是哲学领域“大跃进”的表现,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因主角是工农兵群众,也常被称为“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严格地说,“学哲学、用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没有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两大历史重任:一是知识建构,二是精神成人,二缺一不可。联合国科教组织在关于21世纪世界教育战略研究的报告中倡导的“四学”: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其根本宗旨也是要求一要学好知识,二要学会做人。许志伟同学不愧为“四学”精英,做人楷模。他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谭嗣同的仁学集中体现在《仁学》中,而《仁学》则是他的“以心挽劫”之作。这意味着仁学与心密切相关,通过阐发仁学之所以能够达到“以心挽劫”的目的,是因为谭嗣同在仁学建构中彰显心学意趣。在对仁的推崇和论证中,谭嗣同宣布作为“天地万物之源”的仁“故唯心,故唯识”,通过将仁与慈悲相提并论,建构了仁、心、识的三位一体;在对仁的界定和诠释中,通过将通说成是仁之“第一义”,沿着仁—通—平等的致思方向,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慈悲之心的相互感化。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界质疑和批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指明了“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隐喻性。从当代哲学一语言学角度看,“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确实具有隐喻性。在对“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肯定理解到否定理解的具体讨论过程中,不仅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深度,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总体统一回归到当代哲学的视野之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前线》2012,(7):130-130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带来进步。达尔文发现物种起源,弗洛伊德发明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治疗法,爱因斯坦揭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霍金提出黑洞面积定理,皆凭思想才有了“发现了”的创造。而哲学是思想的源泉。哲学被称作“明白学”,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知晓;哲学被形容为“智慧学”,懂哲学才能使人摆脱愚钝。哲学像一把“万能钥匙”.用它,没有打不开之“锁”。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谭嗣同分别为明代与近代心学的理论代表,谭嗣同推崇阳明亦有发展,二者论"心"在理论来源、心之本性、认识论类型、心与仁之关系方面存在异同,亦有其反映阳明心学与谭嗣同心学的时代差异性和理论宗旨的社会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