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举措之一,其意义重大。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人增、地减、水减”,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等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进而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建设、乡村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法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小建 《新视野》2006,(5):12-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本刊特邀请范小建、肖建章、刘俊海三位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同志,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保障”这一主题,从不同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体现了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构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作为我国迈向全面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需要从高层次的宏观视野来审视新农村建设,明确执政党、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主要职责,使新农村建设中的各个要素互相配合,共同凝聚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力量。一、执政党: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行动纲领,也是执政党依法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体现。从具体的实践来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本刊今年的特别策划栏目,将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主题,从不同角度深入展开报道,以引深和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栗战书 《奋斗》2006,(5):2-5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和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等等,意义重大.是我国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吉雄  刘晓青 《求实》2005,(9):88-90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近些年来,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江西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关键在人,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带头人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03,(12)
一、宣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宣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满怀信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宣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认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深化经济…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从字面上看 ,仅一字之差 ,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 ?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2 0世纪 50年代初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 ,通常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 ,即社会革命。当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在阶级社会 ,就要求先进的阶级通过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 ,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 ,由此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则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都突出"发展"这一主基调,阐明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主要表现为: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坚持不断发展的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和谐发展;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主题、研究重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理论形态的转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展开,作为这一实践过程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发生主题的转换,即由斗争哲学向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转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出这一任务,而是建设这种哲学.我们有丰富的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建设哲学,但大量存在的是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我们需要建构的是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建构,关键是实现由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向叙述形态建设哲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与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联系起来,以《正处》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为指导,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可能性及其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消解不和谐因素和向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的关系,以及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慎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致使其由非对抗性激化为对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都重视文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总结了历史经验,依据对时势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们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等理论.党的十五大,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期和异常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生活高度社会化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发展趋势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全球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社会主义;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问题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对社会公正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为了使人们对社会公正问题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本文对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一词最早以希腊语出现,列宁将之视为一种国家形态,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越南共产党对民主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理论上,越南将民主视为越南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推动国家快速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实践上,越南结合本国实践来实施民主的方式,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当前,越南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中都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各种法律规定,在经济、政治、干部选拔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民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戚序 《理论学刊》2006,(3):70-72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存在决定意识,没有和谐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就没有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有机构成,并体现着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因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把握其内在的三个维度的基本关系、建立四组重要的机制、培育五种精神支撑和形成六重社会回应。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指出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 ,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取得成功。一、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 ,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之后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毫无经验 ,当时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 ,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