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城大旱,闹起蝗灾。唐太宗到皇家菜园中查看庄稼生长情况,看到蝗虫,就逮住几只诅咒说:“粮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粮食.就是危害百姓。”说完就要吞下蝗虫,随从们说:“吃下去恐怕要生病,千万不能吃。”唐太宗说:“我希望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病呢?”就把蝗虫吞下去。  相似文献   

2.
<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如何破解这一千年难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和黄炎培有一个著名的“窑洞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执政后应对考验作了战略性和前瞻性思考,并给出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百年,会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会有如此奇迹般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城的几声枪响,一举洞穿并开启了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5.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7.
由唐太宗惩治腐败所想到的……宋婉琴钱俊昌唐太宗李世民把“吏受贿抵法,与帝王徇私欲而亡国”等同起来,并首先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官吏贪污要受到惩处。《唐律》在我国法制史上首先提出“六赃”的规定,即“强盗、窃盗、枉法……坐赃。”把“盗”和“赃”并列,视贪污同...  相似文献   

8.
龙在宇 《廉政瞭望》2014,(23):20-23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这是《晋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干百年来的官场中,却屡屡有失效之虞。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几任主要领导因贪腐落马,这就被人们称之为“前腐后继”。他们这种奋不顾身的“飞蛾扑火”,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帝制时代的政治清平的经典时代.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以他的年号冠名的“贞观(公元627—649年)之治”名留青史,受到广泛称颂。  相似文献   

10.
迟成勇 《唯实》2011,(4):42-45
儒家仁学涵盖了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恭、宽、信、敏、惠及孝、悌的仁德规范,基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博爱和“忠恕之道”的仁德境界,“省刑薄赋”、“制民之产”及“尊王道反霸道”的仁德政治取向,“为仁由己”、“能近取譬”及“克己复礼”的仁德实践途径。儒家仁学的合理性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于公元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在位时期,被史学家赞誉为“贞观之治”,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武功文治超迈前古,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与唐太宗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唐太宗不愧为中华民族史上杰...  相似文献   

12.
要使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就必须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已经为我党的历史所证明,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历史也证明问题的另一面: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自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思想路线以来,广大党员干部中没有人要从主观上取消这一思想路线,然而几十年来,我党不时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干扰,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给我们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不仅有我党党员干部的认识原因,而且还同我党民主集中制的贯彻状况是分不开的。(一)“…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4.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5.
<正>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境内。隋文帝开皇年间修建了仁寿宫,后来唐太宗对仁寿宫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皇帝的重要离宫,俗称小长安。当时九成宫哪里都很完美,唯独缺少水源,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后来,唐太宗一行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一处土壤湿润,于是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这股泉水“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在我国版图中历来具有战略地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赋予黑龙江地缘以新优势,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战结束后,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基础”。1945年就解放的黑龙江,不仅是解放东北的巩固根据地,而且为全日解放和共和国建立做出了历史贡故。建国后,黑龙江又为共和国富强做出了新贡献。回顾幼年,黑龙江走过了曲折历程,创造了辉煌成就,积灭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曲折历程建国50年来,黑龙江的发展经历了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的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5,(12):40-42
1.为什么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十三五”时期,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阶段,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天地》2008,(9):43-47
情况变化了 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所以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