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读懂自己     
陆子涵 《党政论坛》2012,(22):51-51
人生百态,总像云彩般变幻无穷,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我们要享受这色彩带给我们的斑斓,去分享那一份份惊喜,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读懂自己、丰富自己、超越自己。  相似文献   

2.
卢弘 《瞭望》1994,(30)
张文秋一出狱,就被党的地下组织接走,又马上派人将她送到上海回中央去。护送她的同志按照党的安排和刘谦初的托咐,让她一到上海就直接去了谦初的同学知交兼战友、翻译家董秋斯同志家里。董秋斯夫妇对她姐妹相称,亲如家人,使她这个长期无家的革命流浪者,享受到了难得的温暖,她的身体也渐渐得到康复。她临产时,中央又安排她进了红十字医院,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思齐。 她带着思齐出院后,仍然住在董秋斯家,只是每当张文秋与思齐独处时,总是难以抑制地思念着还在狱中的谦初。自己和女儿正享受着无比温馨的同志爱与党的关怀,他们的亲人却依然忍受着敌人的摧残折磨。文秋想,自己作为妻子不能与丈夫同甘,就该与他共苦。她真想立刻飞到谦初身边,为他分担一切苦痛。  相似文献   

3.
<正>吴波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长,他一生追求做普通人。在晋察冀边区当"官"时,他就不吃小灶,与大家排队同吃一锅饭,并把分配给他的马匹坐骑送给伤员和最需要的人。到财政部当领导时,他仍然不吃小灶,与大家排队同吃一锅饭,并在高温季节一再拒绝为办公室配电风扇等特殊待遇,和大家同熬酷暑。因他没有"官架子",大家很少叫他部长,而称他"吴老"。他喜欢别人称他"吴老"。吴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北京当财政部副部长,直到离休,一直住在分给他的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几间年久失修的旧平房里。他住在拥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一味追求享受,他就失去了做人的价值。提取他身上的脂肪,只能加工七块肥皂;提取他身上的磷元素,只能点一千多根火柴;提取他身上的铁质,只能炼一枚二寸半长的铁钉。所有这些物质,不值十元钱。我们要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5.
马恩华是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以无私的拼搏奉献精神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究竟怎样活着,怎样做个领导干部,尤其是怎样做个社会主义企业家这人生价值的根本问题。用马恩华的话说,“我把自己交给党。”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目的;“国家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我就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家创出个一流企业。”这是他的豪言壮语,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人活着要有价值。国家把企业交给我,我要把国家交给我的重担一直挑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马恩华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以有限的生命无私地为国家、为企业、为职工去拼搏、去奉献,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做贡献,全心全意地为职工谋利益。这,就是马恩华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9,(18):27-27
屈指算来,袁伟民卸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已经快5年了。 2004年12月9日,袁伟民在离任之际说过这样一番话:“47年的体育工作,充满了紧张、激烈、挑战和艰苦。离任之后,我会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锻炼身体、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7.
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毫无选择地要接受家庭的教育 ,具体说就是父母的教育 ,而这些教育是其人生成长及形成个性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志趣爱好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父母能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 ,在人一生中任何人对自己家庭教育是无法摆脱和选择的。父母教育对幼年的子女影响最大 ,子女愈小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愈深 ,父母的不同教育对子女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子女 ,事实上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1)
以马克思人的"关系本质论"思想审视,"人生关系"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所拥有的全部对象性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这四大基本关系。人生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不同,个体人格本质也就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当此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关系调整加剧之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在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傅佩荣 《党政论坛》2013,(12):15-15
人在年轻时所设定的目标可以称为“五子登科”——“银子、车子、房子、妻子、儿子”。只要社会稍微开放,经济自由发展,上述目标到了三四十岁,就可能——达成。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有一次,我搭飞机从美国回台北,旁边坐着一位六十几岁的乘客。在闲聊中,他谈到自己很早就“五子登科”,后来3个孩子还全部在美国落地生根。原本希望在美国的子女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结果呢?  相似文献   

10.
承担     
<正>人到世间来,是享受吗?未必!是受苦吗?也不见得!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世间,我们来到世间,不管苦乐,都要"承担"。人生要承担一些什么呢?1.生活的承担。人要生活,就不能不吃饭、不穿衣等。生活所需的费用从哪里来呢?这时就必须承担生活的担子!不但承担个人的生活所需,一家老小我们都要帮助承担。有时日常生活所需之外,偶尔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1)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异地与自己的子女团聚,也就是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通过调查发现,愿意去异地子女家养老的人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愿意异地养老,实质上是基于个人、家庭和社区等因素的一个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有一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驮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欲求,但人必须先满足一种道德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去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所以说,强调道德底线与基本义务、提倡人生理想与超越精神又是紧密联系、完全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15.
古时候,有个人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家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然后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活."到了晚年,他的房子变大了,地也增多了,可一遇到生气的事,还是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圈.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还跑圈?他笑着说:"我一边跑一边想:我房子这么大了,土地这么多了,又何必跟人家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没了,然后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分享火种     
有个人听说遥远的异国燃烧着一团圣火,他动身去找这团圣火,要把它带回来照亮自己的家。他想:"我有了圣火就有了幸福生活,大家也可以分享它。"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找到圣火并用它点燃了自己的火把,回家的途中,他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我在北京,目睹过很多场次的作者见面会,即使是比较小众的作者,也有人数多到超出预计的读者早早抢占了坐席,看来"吃到了鸡蛋,不必见下蛋的母鸡"的说法,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依然还是要去听讲座重点是看看那个作者,看他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吻合程度有多少。然后就到了提问的环节,一些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段大段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  相似文献   

19.
马妍  许颖 《学理论》2013,(15):178-179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唐超杰 《学理论》2014,(3):44-45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难题,是我们最陌生的同时又最切身的问题,对死亡的超验性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只有"先行到死中去",体验死亡、承受死亡,才能从日常共在的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勇敢地承担起最本己的存在,本真的作为他自己而存在,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