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光绪二年(1876)十月中旬,郭嵩焘以署礼部侍郎、二品大员身分,充当首任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从上海登轮船启行。他的《使西纪程》就是从这一年十月十七日开始记述的。那时郭嵩焘已年近花甲,由于他一贯主张须学西方长技,被守旧大臣指斥为“汉奸”,为此,他曾一再坚辞驻英公使事。慈禧太后曾召见他,称他“任劳任怨,公忠体国”,又说:“国家艰难,须汝一力任之。……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你须是为国家任此一番艰难。”总之,说了很多慰藉的话,弄得郭嵩焘原已想好面辞的种种理由,竟不能说,“惟能感激懔遵而已。”  相似文献   

2.
刘鹗业 《民主》2014,(9):42-45
<正>与邹韬奋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徐伯昕,江苏武进人,生于1905年;邹韬奋,江西余姚人,生于1898年。两人均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奋身于新文化运动。徐伯昕20多岁即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生活》工作。1926年,《生活》由邹韬奋接办。邹韬奋负责编辑,徐伯昕与他合作,负责发行工作。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大举进兵东北,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思想确有其敏锐、卓异之处;但后世所尊称的"启蒙思想家"角色则更多地带有历史建构的特质,通过梳理其建构过程我们会发现:龚自珍"思想启蒙者"的身份真正被广泛接受是在1920年以后,但学界有将其形象人为拔高之嫌,尤其是对其代表作《尊隐》有较多不合实际的误读。龚自珍是站在他那个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但不需要脱离开其时代局限来任意发挥,把他打造成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高大思想启蒙者(乃至革命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1,(12):2-2
1876年(光绪二年)12月,57岁的郭嵩焘,带着学习西方“强兵富国之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的豪情壮志,出使英国,成为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  相似文献   

5.
正张之洞语粹鄙人立身立朝之道,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其人忠于国家者敬之,蠹于国家者恶之,其事忠于国家者助之,害于国家者攻之。中立而不倚,论卑而易行。当病而止,而不为其太过,奉公而不为身谋,期有济而不求名。此则鄙人之学术也。人物简介张之洞(1837-1909),早年由科举入仕,居京官近二十年。1882午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湖广总督。晚年以体仁阁大学士入值军机处。他任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6.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对教育就有深刻的理解。时至今日,教育仍然是一个吸引万千目光的话题,而被尊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奕声 《民主》2023,(6):44-45
<正>中国传统书法自古列六艺,其本身之价值是与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审美观高度契合的。愚以为:书之为道虽小,而匡世与哲理同工。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叙伦先生深谙此理,并在艰难峥嵘的革命岁月中始终笔耕不辍。马叙伦身具文人学者气质,其书法之精深造诣和宏阔境界是其特殊天赋与漫长感悟升华后的灵魂产物。他的笔下没有一般文人书风的孱弱和自蹈习气,更无遗老的腐气,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许多先贤留下很多育子的名言、故事,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形成了"修身齐家""修齐治平"这两个成语。这本是儒家提倡与信奉的伦理哲学与政治理论。在儒家看来,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是有层次的,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  相似文献   

9.
先前读过《荀子》,用心多著于"劝学"、"修身"之类的篇目.近来重读《荀子》,以图温故知新,忽于"大略"篇里见大略,其中的一段文字是颇堪咀嚼的.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这段文字见于王先谦所著《荀子集  相似文献   

10.
伊尹 《党政论坛》2011,(2):43-43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外其身而身存":爱国乃官德之支柱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爱国主义的情怀、理念和精神,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和激情满怀的赞美。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的利益之后,且不在功名利禄上与人相争,天下偏偏拥戴他们为领导和领袖。圣人在维护公平正义和民众利益的事业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永远活在天下人的心  相似文献   

12.
王学斌 《各界》2014,(7):71-74
1861年11月12日夜,闲居湖南老家的翰林郭嵩焘,满怀复杂心情,缓缓展开纸卷,提笔蘸墨,在其日记里写下如许文字:  相似文献   

13.
敬爱的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了。在他生病住院的80多天里,我们一直陪伴他、照料他。在最后的时刻,我们守候在他的身旁,恨无术可以回天,悔不能以身替代,生死离别之情,痛心裂腑。二十几年朝夕  相似文献   

14.
迎春 《侨园》2016,(4):60-61
正李宗仁将军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爱国将领,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后成为"桂系"首领,国民党"杂牌军"领袖,1938年在台儿庄大捷中他指挥的第五战区国军给日军以重创,使中国军人扬眉吐气,在国民党后期他就任"代总统",达到其人生事业的顶峰。他的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有网媒梳理习近平的"百姓时间"——去各地调研,开会、调研之余和老百姓亲密接触:在贫困村与村民炕头话家常;在养老餐厅为老人亲自端饭……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但他的宝贵时间中,总有跟老百姓"亲密接触"的时间,叫人动容。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习近平的"百姓时间"的确是一面镜子。当下,一些党员干部的"百姓时间"太少。在有的领导者那里,似乎总也挤不出自己的"百姓时间",忙着公务,忙着接待,忙着应  相似文献   

16.
周洪宇 《民主》2014,(11):42-45
<正>青春仗剑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七尺微躯效祖国,百年热情羡梅花。艰难历尽都未悔,事业无成每自嗟。壮志犹存身渐老,沙湖亭畔映余霞。这是原民进湖北省委会顾问胡铭心生前所作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胡铭心是湖北民进的先贤,曾参与湖北民进的筹建。他的一生阅历丰富。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做过地下党,从事过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创办工农中学,当过武汉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湖北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背景、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提出了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规则、治理以及国际力量对比关系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表现,指出发生"大变局"的背后理论逻辑和内在机理,并提出面对这种大变局,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顺势而为,积极作为,量力而行,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位于我国南海之滨.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上,一座座百米高的风机在海风中矗立,巨大的金属叶片在海风的推动下转动.其中,"三峡引领号"远观与其他风机并无不同,但它却是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抗台风等级最高、发电功率最高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结构. 作为"三峡引领号"抗台型漂浮...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2)
杨朱与老子之间存在师承关系,杨朱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片面发展。由于他的思想具有颠覆性,在战国初年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孟子严厉批判的对象之一。在先秦典籍中,他的思想被归纳为"重生""贵己",这正是老子"以自为本"的本体论在人生领域展开并发展的结果。在战国初年的时代背景下,杨朱"重生"思想对于身的重视和他对当权者不配合的态度是一种反抗姿态,这意味着个体意识的觉醒。杨朱后学将杨朱重生思想从一种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进步思想变成一种技术性的卫生之学。如果说杨朱对于老子是片面的、极端的发展,杨朱后学对于杨朱则是庸俗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