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指导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的逻辑体系。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是基本立场,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是价值动力与历史动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动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最终结果,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目的与归宿,是检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现效果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昆 《理论探索》2005,3(5):51-52
以公有制为主体,保持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使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得以贯彻实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高延春 《学理论》2014,(1):75-76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尊严为本。其中,以人的自身目的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必要条件;以人的需要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客观内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实现途径;以人人公平为本是人的尊严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长远的目标,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国家政权稳固、民族强盛、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生活殷实的现实表现.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庞大的内容系统和条件系统,必须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为手段,以构筑社会安全网为条件,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结构和利益调节机制为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点集萃     
□摘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寿林博士撰文提出:如果说国家是以强制力量为依托,以政治权力为手段,以统治秩序为经纬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那么社会则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纽带,以人格独立为特征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换言之,国家是对公共活动领域的一种抽象,社会是对私人活动领域的一种抽象。两者在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表现为:第一、国家作为人们公共活动领域,其权力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社会作为人们私人活动领域,其权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第二、国家作为人们政治活动领域,其权力以强制力量为…  相似文献   

6.
薛金祥 《学理论》2013,(18):274-275
翻译伦理一是指译者自身的素质;二是指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的伦理责任;三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读者的伦理责任;四是指译者的翻译态度以及行规。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伦理荣辱观对于翻译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译者应具体做到: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重视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这种才能保证翻译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6):56-6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政务公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创以制度为核心、以认知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诚信为支撑的新时代政务公开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八荣八耻”首先是领导者的标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俭 《瞭望》2006,(13)
今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深圳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是扩张城市功能,建设国际化城市。其路径应该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基础,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条件,以深港融合发展为助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又一创新,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必须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分析,以文献研究法溯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群众观的前提,革命性是其群众观的起点,科学性是其群众观的保障,人民性是其群众观的归宿,再结合现实分析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7,(6):35-42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以行政命令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治理工具进行创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的角度之一。从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框架包括:一是以整体治理为主要理念、以联动治理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二是以合作治理为主要理念、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三是以行动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法定机构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人才问题。胡锦涛同志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管人才"为原则、以"以用为本"为指导方针、以"人人都能成才"为价值取向、以"人才强国"为目标的科学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即,共产党领导是前提,人民当家做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以人为本是主线.其本质特征也决定了这一新型民主政治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大民主",即: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和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任务是:以扩大执政党党内民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以建设服务型公共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坚决抑制和清除权力腐败现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权力运行体制改革;以丰富民主形式、发展政治参与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政治运行机制改革;以规范社会成员政治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以隐含求真务实为认识前提而求发展之真的发展观,是以提倡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础而求发展之善的发展观,是以蕴含和谐发展为审美准则而求发展之美的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占峰  开健 《学理论》2009,(8):117-118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师范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重大而且深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以文化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师范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是改革攻坚克难时期,着力提升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十分重要。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本文认为,提升领导力需要强化以下八个环节:以定位领导角色为前提,以善用领导权力为保证,以理顺领导关系为条件,以谋划领导思路为方向,以学会领导用人为核心,以强化领导沟通为重点,以保障领导执行为关键,以提高领导素质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倪峰 《瞭望》2003,(36)
两年来美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是以反恐战争和美国实力为基本支点,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有利于自由的均势”为基本框架,以单边主义为主要手段,以美国的价值观为道义基础,构筑一个单极世界体系,或者叫美利坚新帝国。  相似文献   

20.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即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是人生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