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齐峰是二师三十团九连的一名职工,连续5年被团评为"五好职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以及"和谐小康家庭",他承包的120亩棉花地,年收入10万元,2012年产值达15万元,他自己凭借着勤劳肯干的双手,多元化增收每年收入10万元,被评为连里的"致富能手"。2002年首次承包棉花地的他,由于承包体制,棉花管理技术不过关等原因,片面地追求高产,致使棉花地长期投入不够,土质严重受  相似文献   

2.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3.
农三师四十八团一连女职工樊晓菊,自1983年随丈夫从河南来到四十八团一连以来,用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经营头脑,靠种棉脱贫致富,连续多年被团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女职工”“女植棉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三学三比女能手”,2002年被师评为劳动模范,同年获师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2年还当选为巴楚县人大代表。1990年,从来没有种过棉花的她头一次种棉花,因为不懂技术,管理不到位。一年下来不但没有拿上钱而且还倒挂了1000元的账。可是性格倔强的她常想:“别人种棉花能挣钱,为啥我不行?”通过几年的摸爬…  相似文献   

4.
耕耘与收获     
李菊花是农一师十三团十三连的一名承包职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努力学习、钻研植棉技术,连续3年创下连队单产第一的成绩,每年都被评为团"先进生产者"。10年前,李菊花刚接触种植棉花,由于不懂技术,连续3年亏损,一家4口人仅靠每月的基本工资维持生活。丈夫外出到砖场打工,因机  相似文献   

5.
吴慧君,今年28岁,来自“天府之国”四川。1999年到农二师二十九团三连承包土地,一晃7年过去了,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承包的158亩棉花连续两年成为连队的高产田,2004年总产籽棉79224公斤,单产达到501公斤,纯收入9万多元。2004年,她被二十九团授予最佳植棉能手称号,被农二师评为群众性丰产攻关棉花高产达标个人。  相似文献   

6.
被农八师一四七团职工称为“棉花大王”的张丽英,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依靠科学技术,自1991年以来,连续13年包地无亏损,共生产棉花41郾6万公斤,创产值160余万元,上缴利润69万余元,先后盈利35郾7万元。2002年,她以73亩棉花单产籽棉381公斤的好成绩夺得了全连棉花单产最高个人的殊荣。她曾多次被团场授予“植棉状元”“科技致富能手”“三八红旗手”“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被农八师石河子市授予“三学三比”女能手;2003年被农八师石河子市妇联授予“种植女状元”荣誉称号;2004年被兵团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7.
劳模新传     
2005年10月12日,兵团农业局受国家农业部委托,组织12名植棉专家,到农二师三十三团九连鉴定高产棉田,谭德周承包的334亩棉花平均单产籽棉540公斤,引起一片哗然。其中67亩棉花亩产籽棉630公斤,刷新去年团场创造的623公斤全国记录,成了团场爆炸性新闻。谭德周1984年到三十三团九连打工,1988年因为勤劳能干,在民工中第一个被团场吸收为正式职工。这年他带着8个职工,揽下了无人敢包的24—3条田210亩“亏损田”。苦干一年,当年扭亏为盈,全条田第一次拿上了奖金。其后4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农一师十四团女老板任静英,方园百十公里内没有人不认识她的。3年来,她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年3月,她被农一师评为“十佳”巾帼科技致富先进能手。 今年31岁的任静英,1990年告别了四川的父母,来到十四团。凭着她的意志,拾棉花、种地,从不落在别人后面。1991年,她在三连独自承包了40亩棉花地。她不怕辛劳、精心管理,一年下来,她的棉花单产名列全团榜首,被团授予“植棉标兵”  相似文献   

9.
1990年,四十五团十五连女职工张斗兰以21.3亩棉花,单产皮棉198.2公斤的成绩,创下了全国陆地棉高产纪 录。于是,在四十五团农工中出现了学习张斗兰、赶超张斗兰的热潮。6年后,即1996年的棉花收获季节,四十五团 又暴发出特大新闻:张斗兰创造的全国纪录又被四十五团人打破。人们把这打破张斗兰棉花高产纪录的人誉为——  相似文献   

10.
农五师八十六团十三连一线职工党员丁武奎,2010年种植的74.7亩棉花喜获丰收,总产籽棉34吨,平均亩产籽棉456公斤.2010年除去生产成本,纯收入达到了22万元.这些年,丁武奎通过科学种田,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他是连队的"一面红旗",是大伙信服的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他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汗水,播种希望,耕耘人生.2003年以来,丁武奎连续7年被团评为"植棉能手",多次被团评为"致富明星"、"先进生产者"、"五好家庭"等多种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张丽英是农八师一四七团十三连的一名普通农工,她依靠勤劳和科技种田,自1991年以来,连续16年包地无亏损,共生产棉花62.9万公斤,创产值230余万元,上缴利润80余万元,先后盈利63万元。她曾多次被团场授予种棉状元、科技致富能手、三八红旗手、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4年被兵团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12.
<正>曾正权,是一师十团九连的能人,从事机务行业以来,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拖拉机824、904各1台,各类配套农机具一应俱全。另外还种植了计划内棉花20亩,树龄在7年以上的精品枣园40亩。他每年机车上创造的收入达上百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优胜机车",着实让人羡慕不已。1979年,年仅18岁的曾正权是十团修造厂的一名机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一师八团中学是一所集教学、住宿为一体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学校。在这所校园里有105名教师,是兵团教育事业默默的耕耘者,其中有不少女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传为佳话,体现了八团教师的风采。今年38岁的任永莲是八团中学附小的一名语文教师,共产党员,本科学历。在从教15年的生涯中,教学工作表现突出,2002~2009年中曾连续7年被评为团"先进教师",在少先队工作中2001~2009年连续9年被评为团"优秀中队辅导员",并在2004年和2006年被评为师"优秀中队辅导员",连续4年被授予团"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师  相似文献   

14.
曾才平是农一师七团五连的一名普通农工,1999年至2004年累计为七团生产棉花98056公斤,平均籽棉单产378公斤,创造产值44万元,上缴利润11.8万元,个人纯收入13万元。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川妹,从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连续8年荣获“先进生产者”,从1999年至2000年连续2年荣获农一师塔里木劳动奖章;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被评为团植棉状元;2001年获师“三八”红旗手称号;2002年荣获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03年被评为农一师巾帼科技致富能手;2004年荣获农一师市劳动模范、兵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几年的植棉过程中,曾才平靠着“拼搏、奋斗、进取、勤奋”八个字实现自身价值,显露其川妹的“辣”味。 1999年4月23日,一场罕见的暴雨、冰雹袭击了整个阿克苏地区,超低温霜冻持续30分钟。曾才平承包的35亩棉苗没有逃过这次厄运。望着早上还是一片  相似文献   

15.
任永太是农八师一四八团最偏远的二十九连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年40岁,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关心帮助同志的事迹,数不胜数。尤其是2000年承包土地以来,他大胆运用科技、凭借科学管理技术,以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承包的64亩土地上,创下了连续5年棉花籽棉单产300公斤以上,累计向团场交售籽棉100多吨,个人纯收入达12万元。2000年被农八师石河子市授予“百优农工”、2002年荣获农八师石河子市“劳动致富能手”称号,还多次被团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被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2001年春,连队遇风灾,…  相似文献   

16.
提起侯勇,农二师三十团一连的干部职工会说:"我们的侯连长有三能,一能吃苦、二能管理、三能创新."凭着这三能,一连的棉花单产连续3年位居全团第一,职工收入显著提高. 侯勇2009年3月担任三十团一连连长,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一连有7400亩土地和143名职工.在10个农业连队中,一连棉花单产一直位居中下,连队社会治安较差,曾发生草垛、棉场、机务场失火事件,职工人心涣散,侯勇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农七师一二九团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大大提高了职工田间管理的生产技能。二连职工徐其英通过培训学习,取得了中级农艺工等级证书,她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实用的棉花管理办法,她种植的棉花单产突破450公斤,2009年她被师、团评为农七师棉花高产户的标兵。通过培训学习、典型引  相似文献   

18.
张兰花,二师三十三团十九连的一名普通农业女工,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肯学肯干,年年拿高产,10年来,她所承包的79亩棉田为团场上缴了40多万公斤籽棉,自己也收获了应有的回报。工作12年来她连续10年被团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五好职工";2007年度被二师授予"植棉高产状元"荣誉称号;2008年被兵团授予"植棉高产个人"荣誉  相似文献   

19.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20.
今年38岁的李维莲,是1995年从四川宜宾市来农护师三十三团十八连承包土地的.15年来累计承包种植过1958亩土地,其中两年承包50亩红枣园,共向国家交售了2150吨优质棉花,50余吨特级商品果,向国家、集体上缴了34 3万元税金利费,连续几年被团评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2010年获农权师授予的“红枣种植能手”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