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五月间的北大百年校庆,其纪念之隆重,之热烈,令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难以忘怀。笔者虽不是北大学子,也为此盛况而欣欣然。但在欢快之中,又念及于10年前去世的爱国老人梁漱溟,并由此联想到当年任北大校长伊始便破格任用24岁的梁漱溟的蔡元培。由于笔者在梁漱溟最后26年岁月中与其交往密切,深知倘若没有蔡元培当年对梁漱溟  相似文献   

2.
1918年深秋,梁济先生要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此时,梁漱溟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概论”、“儒学哲学”课程的老师。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能好就好!……”说罢梁济就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3.
陈远 《同舟共进》2008,(1):42-44
"一代直声"梁漱溟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到北京大学教书(当时有传闻,之前梁预考北大而未获录取);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11日夜,梁由上海回南京,次日清晨,下车见报,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  相似文献   

4.
当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有口皆碑。对当时北大的学术环境,稍做具体了解之后,让人感叹不已。当时的北大,学术巨子众多,其中包括信奉马克思主义者。学者群分新旧两派,还各办有刊物——《新潮》和《国故》。学者们授课各讲各的。课堂中可以批驳对方,但又一校共处。曾见一篇回忆文章有这样的记述:“有这么几天,看见校园内人们匆匆来去,在几个教室门前窗口,都挤满了人群。上前打听,方知一个教室是胡适在讲学,而另一个教室,则是梁漱溟先生的讲坛。好奇心的驱使,我也挤入人群,听先生讲道,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2001,(5)
畅谈颐年堂1950年9月16日,梁漱溟参观东北回到北京。23日晚,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派车将他接至颐年堂。梁漱溟先谈了在东北旅顺、大连所见苏美飞机冲突之事,并深为战事爆发而担心。毛泽东说,目前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根据美方及其国内布置的军队情况,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梁漱溟报告了  相似文献   

7.
《春秋》1995,(6)
山东大学原副校长杨希文同志是教育界前辈,我因工作关系同他有十余年的交往,在多次交谈中他经常谈梁漱溟其人,后经他同意,我按照他的思路和提供的事实记录下来,并经他审阅订正,后来他突然因病谢世,稿子也就压下来,现在刊出,作为对老前辈的悼念。梁漱溟先生在我国当代历史上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于三十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可算得是个没有先例的创举。当时杨希文在山东教育界工作,对他  相似文献   

8.
年前老母从其友人处借得《梁漱溟的最后39年》一书,我拿过来一翻,见其中有一章的题目是《"雅量"之争的余波》。"雅量"之争我倒略知一二,好奇的是"雅量"之争居然还有个"余波",这便勾引得我读了起来,没承想竟因此通读了全书。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中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直觉",意义相当复杂,几乎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本文从梁漱溟的主要著作人手,挖掘其中有关直觉的思想,并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晨力 《传承》2012,(12):82-83,85
建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与相交数十年,也是梁漱溟本人十分尊敬的人毛泽东发生了激烈冲突,乃至毛泽东严厉批评他是"拿笔杆子杀人","野心家,伪君子"。这次冲突虽已载入历史,但重提此事,仍有借鉴于后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佛法讲“缘”,梁漱溟与陈铭枢即是有缘人。在20世纪初,他们同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同因痛心国难,为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途径而研究佛学,特别是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精神。辛亥革命时,梁漱溟是新闻记者,为革命鼓吹呐喊,陈铭枢是战士,为革命浴血沙场。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同为同盟会会员的梁漱溟、陈铭枢感到迷茫和失望。陈认为自己需要提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笔者在杭州西子湖畔访问了蔡元培先生的长婿林文铮教授。林老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谈笑自若哩!林老的住宅坐落在玉泉附近的马岭山上,这幢小楼房一九三五年建成时,蔡元培夫妇曾专程来此贺喜,并小住了几天。蔡元培很喜欢这里幽静的环境,推窗能见南北两高峯,故赐名「马岭山房」。一九八○年,林老从南京大学退休回杭州后就住在这里。林老原籍广东梅县,一九二○年去法国留学。回忆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林老告诉我说,当年他在巴黎大学之所以研究法国文学史和西洋美术史,就是受蔡元培先生  相似文献   

13.
回望梁漱溟     
黄继树 《当代广西》2008,(17):60-61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寥寥无几,梁漱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若论学历,梁漱溟不过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既没上过大学,又没有出洋留过学的人,他是怎样成为闻名世界的学术大师呢?  相似文献   

14.
李红辉  梁生 《人民论坛》2010,(10):212-2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在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验,其中以在山东邹平的实验最见成效,引起当时社会的关注。国民政府当局和学术界均到邹平考察取经。其成功的核心是因为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可操作的路子,还有就是梁漱溟等人的专注精神。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民主党派人士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庚,他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中南海,梁漱溟作为座上宾,与毛泽东有过久远而频繁的交往。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离开重庆,经由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皆在莫斯科。3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由莫斯科返抵北京,许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统战部把梁漱溟排在迎候队伍中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头一个。毛泽东下火车后,立刻发现了他,并大声说:“梁先生,您也到了北…  相似文献   

16.
<正>从某种程度上说,左翼电影是蔡元培推动的教育电影运动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开出的绚丽花朵,这也是作为民主革命家的蔡元培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片断)诞生,中国电影已走过了110个年头。翻开浩瀚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画卷,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那就是"蔡元培"。作为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的蔡元培先生,毕生倡导教育救国,把电影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利用电影开启  相似文献   

17.
<正>"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是梁漱溟的座右铭;"勉仁斋",是梁漱溟的斋名。由此两端,可见梁漱溟的品格与操行之一斑。梁漱溟的百年人生,由于他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结交了一大批中外社会名流和贤达,甚而是其他杂色人士。无论对谁,他都通体透明,表里如一。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  相似文献   

18.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梁漱溟就提出要实行多党合作的制度,并与中共领导人多次提起。尤其是在乡村建设因日本入侵被迫停止后,梁漱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国民参政会,并去延安会晤中共领袖毛泽东。同时,经巡历视察前线发现国共两党摩擦日益严重,有感于抗战建国的现实危机,便邀约第三方面发起成立了民盟,团结第三方面力量积极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其政治主张,阐释其政党观念,即结束独裁,各党派共同合作成立党派综合体,"一中有多,多上有一",共商国是、共定国策,使政权与治权截然分开,完成政党政治的顶层设计,以图实现建国重任。就理论而言,梁漱溟对中国政党理论的理解过于理想化;就现实而言,梁漱溟一生政党政治的实践多数尽归失败,但并不足以否认其一生对中国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独立思考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和宋庆龄同志认识于三十年代初期.当时我刚刚走上社会,在上海当律师时,她和蔡元培、鲁迅、杨杏佛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 ,1893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在北京一个仕宦之家。在中学时期 ,梁漱溟就开始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索 ,希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路向” ,建功立业。1928年 ,梁漱溟在广东开办了一期乡治讲习所。所谓“乡治” ,即从乡村自治入手 ,逐步改造旧社会 ,建立一个新社会。因为国民党政府没有同意试行“乡治” ,梁漱溟于1931年又到山东邹平县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任院长 ,并在农村进行实验 ,历时7年。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梁漱溟应邀出席最高国防参议会 ,被选为国民党参议会驻会委员 ,为抗日救国出谋献策。193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