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争与处下     
靳怀堾 《中国减灾》2012,(7X):50-50
<正>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  相似文献   

2.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品德和行为来比喻自己所宣扬的“道”是再贴切不过了。老子赞美水,是因为水有三德:一为“不争”、二为“柔弱”、三为“无为”。  相似文献   

3.
陈兵 《淮海论坛》2013,(3):15-17
古今中外,慈善都是反映社会的一个缩影。何谓慈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周易》则有“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君子处世要以厚德待人。所以慈善一般指仁慈又善良。今天慈善则指具仁慈之心而为之善举,而重在善举。  相似文献   

4.
<正>《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水喻道,把水人格化,并概括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哲理。笔者认为,人大工作者也应学一学水。政治方向要明如水。天下万物,水最重要。无水,万物不  相似文献   

5.
江岸 《小康》2011,(4):125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蕴含的生态理论思想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老子》中的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的生命本源特征为根本,以"常德不忒"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强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万物之理,依循自然生态法则,量力而行、适度而为,万物在"道"的感冲激励作用下产生,又在"法自然"的原则下"常德不忒",从而实现生态平等,促进生态发展,推动生态循环,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完善的生态审美境界。《老子》中"渊兮似万物之宗""营魄抱一""为而不争"等理念蕴涵着丰富而无穷的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7.
为官当如水     
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的确,水有着许多高尚的品德和谦逊的秉性,值得我们去思索。  相似文献   

8.
王昆 《今日中国论坛》2007,(11):100-102
"上善若水"是来辉武喜欢的一句话。所谓上善,就是指最高的德行,在老子看来,最高的道德和品性就象水一样,水从容地泽被万物,帮助万物的生长,却从来不去争名争利。水之性就是至高的善、是最高境界的德行。所以孔子有"智者乐水"之说,只有智者才能透视水在柔静中蕴藏着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着的力量,而来辉武无疑就是个智者。  相似文献   

9.
“一”字解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  相似文献   

10.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指水之灵活善变,水善则利万民,水善则利万物。"今年3月22日是第13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生命之水”。当天,“中国——人与水”摄影展暨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市257名作者的1490份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与水之关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反映和展望了中国水环境及其危机。通过摄影镜头捕捉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瞬间,反映人们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努力,从而提高公众对水与健康、水与环境及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地球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常…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帮助     
亦杰 《公民导刊》2013,(7):55-55
<正>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用他的人生体验、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体验、文化体验等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解读,加深了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我曾读过,但体悟不深,有些地方似懂非懂。读了王蒙的解读,觉得很有帮助,所以我说是"王蒙的帮助"。他用亲见、亲闻、亲历对老子的学说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的人证、事证,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辩、宗教情怀、逆向思维、无为命题、处世奇术、做人奇法等等。比如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蒙解释道:"一切的有都来自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可能产生有,一切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上善若水"是章如庚慈善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章卫琴的微信签名。问起使用这个签名的原因,她爽朗一笑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在她看来,慈善的力量就像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如同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章如庚慈善基金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秉行‘上善若水’的慈善品质和‘厚德载物’的慈善宗旨。"章卫琴说,在实际工作中,章如庚慈善基金会运用党建工作这一有力抓手,通过夯实党建根基,激发内生动力,破解发展难题,不断为基金会凝聚起了更多、更强向善向上的慈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理论月刊》2015,(2):32-35,71
老子的自然观念并非是一个意涵单一的范畴,而是具有多层性的,包含三重相互关联的层面:第一,自己如此之性质;第二,自然无为之原则;第三,自然而然之状态。自己如此之性质,强调的是万物依靠其自身力量存在、发展的自发性、潜在性,为老子的宇宙论。自然无为之原则,是将天地万物自生自成之性质抽象为社会(小国寡民)的组织原则,可视为老子的政治论;自然而然之状态,强调的则是万物依凭其自身力量所达到的一种圆满的状态,为老子的人生论。从自然观念的这三重意蕴可以见出老子思想的整个脉络。  相似文献   

16.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17.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老子指归》是西汉隐士严君平对《老子》思想的理论阐发,是西汉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辩证法等思想内容。其中,世界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宇宙的衍生过程进行"道→一→二→三→万物"的详细描述;其丰富深刻的人生观是其哲学思想中最有个性特色的部分;其和谐、阴柔的辩证法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普遍特性。它纯洁、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它也具有主观性、因袭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打工——中国喀斯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曾说过,"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为我们构勒过一个乌托邦似的"世外桃园"。显然,无论是老子,还是陶渊明,他们崇尚的都是封闭、寡闻、与世隔绝,这些都是农耕文明土壤生长起来的思想之树。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特别是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农民固守于土地和家园,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相似文献   

20.
肖菊 《传承》2007,(5):94-95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川谷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探讨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