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晓云 《学理论》2012,(16):243-24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却忽视了其前导批判功能,造成"人的空场",教材也空泛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从彰显批判性与前导性、展现人性光辉、创新教材体系三个维度着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使教育人蕴涵着灌输与启发的功能.从对人性的不断认识来看,构建"灌-启"式教育理念,是人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内含着灌输与启发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历来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和出发点,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性的解读内容和方式不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无论是古希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性的哲学审视,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性自然性的追问,以及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理性的彰显,都十分关注人的存在,注重以人性的视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其中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韩非"因人情"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性"好利恶害",不可改变,只能"因"之的基础上.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主张以铁腕的手段强力矫正人性自觉向善.针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强度不够的问题,韩非"因人情"和强治教育的思想要求把握重点,增强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分类别、分层次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强化教育,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林秉智 《学理论》2010,(26):211-21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立在一定人性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探索人的人性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综合考虑人性。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对个体人性的思考显得相对较弱,表现出了不少的弊端,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要以人性为基础,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2)
类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探究了人的本质问题、存在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为人的自我认知和解读提供了人性根据。类哲学是在马克思"类"概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点重新解读而形成独有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杨蕾 《学理论》2012,(24):145-146
生态美学逐步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实质上是"天人合一"运思方式对"主客二分"运思方式的超越。传统本体论美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传统"主客二分"的运思方式造成的,虽然这种思维路径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其深远和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又是相对的。生态美学消除了人与世界的对峙,以此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中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以暴露和批评为主的负面报道,也可以有效地剔除糟粕,净化社会环境,张扬人性的力量。因此,要以崭新的思维与视角来做好负面报道,本着信息为本、受众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对负面新闻报道做到不夸张、不缩小、不遮掩也不渲染,更杜绝"反面文章正面做",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真实情况告诉受众。让负面报道,特别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情、仁爱、人文关怀成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挖掘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同时,做负面新闻报道时,要揭开事实真相,发挥负面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营造廉洁、廉明、廉正的舆论场,匡正社会风气,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哲学本体论探究,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思维根据和现实根据。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指向与追求,是哲学思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哲学对人类的重要社会功能,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加强学生管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坚持人性化管理,这是搞好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s theory of history contained racist components. In Marx and Engels’s understanding, racial disparities emer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ared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hardening into heredity and of the mixing of blood. They racialized skin-colour groups, ethnicities, nations and social classes, while endowing them with innate superior and inferior character traits. They regarded race as part of humanity’s natural conditions, upon which the production system rested. ‘Races’ endowed with superior qualities would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while the less endowed ones would hold humanity back. Marxist race thinking reflected common Lamarckian and Romantic-Nationalist assumptions of the era.  相似文献   

16.
维护共识还是维护歧见,是后现代主义哲学论争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一般人们认为哈贝马斯在强调达成共识时抹杀歧见的价值。这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看法。哈贝马斯把对同一性的追求视为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但哈贝马斯并不完全赞同形而上学思维,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他的“后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这体现了他力图要把差异包融于同一之中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翁蕾蕾  薛乃一 《学理论》2009,(17):239-240
随着高职教育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多媒体专业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多媒体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媒体专业课程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写作教学的网络枢纽,创新思维又是思维网络中的枢纽。写作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惟有“表现创新”与“创新表现”才是写作思维的真正价值所在。写作主体要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全面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便抓住了写作教学枢纽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Noting Silence     
《Critical Horizons》2013,14(3):359-377
Abstract

In coming to words, language "reserves" itself: it holds back its event, keeping it illegible and silent. It is possible to see much of modern innovative or "experimental" poetry as such an experience of reticence and stillness, an experiment of language listening to itself "speaking" in order to allow the force of the illegible to come to speech. How this silence both limits what can be said and holds what has been written open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saying otherwise comes from the "restrai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ific way in which language "speaks", that is, arrives each time singularly as words precisely by withholding this very arrival from signification. Myung Mi Kim's poetry stands out amo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s precisely for its specific attentiveness to this simultaneously "generative" and "constraining" force of silence.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workings of this force of silence, I examine Kim's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Heidegger's reflection on language, specifically his point about the withdrawal and restraint "essential" to 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I suggest that this withdrawal marks the poietic momentum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traced, though, only by way of a listening response. This listening response becomes in turn a kind of constraint under which poetic thinking operates, a holding back of assertions and statements in favor of a listening which responds precisely to how the saying withholds itself from what comes to be said. Exploring the proximity between Kim's poetry and Heidegger's thinking,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this withdrawal—a restraint at play in language itself—necessitates the attitude of poetic "reservedness".  相似文献   

20.
李晓兰  刘凤杰 《学理论》2012,(18):275-276
道德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对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道德问题日益的突出,引发人们关于道德观念的深刻思考,我国"德教为先"的传统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加深对"德教为先"思想的认识,寻求其现代价值,将会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