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家港以全新的面貌跨入了新的时代。不断追求超越的张家港人,又把更高的时代标准——率先创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自己新的发展目标。省委书记回良玉同志在张家港集体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张家港精神”精辟概括为要有“敢于争先”的锐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和“团结拼搏”的士气,这是对“张家港精神”更  相似文献   

2.
文明,是一种道德风尚,更是一道深植人心的历史印记。1995年10月,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启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里程碑,张家港市也以“两手抓、两手硬”,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闻名全国。2005年10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张家港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2011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张家港坚持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抓手,在20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历程中,让文明新风吹遍了港城大地,滋养了万千市民,不断丰富了惠民育民、全民参与、常态长效的创建工作内涵,创造了城乡一体文明的新特色和新经验。如今,张家港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立足张家港精神传承,提升文明城市品牌内涵,让文明城市创建与港城现代化建设交辉相应,全力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3.
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经历二十年文明创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成为唯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县级市。从“张家港文明经验”到“文明张家港品牌”,从城市文明样板到城乡一体文明典范,始终保持攀升态势,始终作为高扬全国的一面旗帜、一擎标杆。张家港文明创建历程,归纳一句话:大境界成就大文明。  相似文献   

4.
黄钦 《群众》2008,(5):15-16
今年以来,我们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为新命题,进一步提升张家港精神境界,放大全国文明城市的品牌效应,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全省“第二个率先”创造新经验。  相似文献   

5.
《群众》2007,(7):37-37
杨舍镇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城关镇,也是闻名遐迩的“张家港精神”发源地。全镇管辖面职15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流动人口18万人,下辖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5个城郊办事处、27个社区居委会、51个行政村。近年来,杨舍镇认真落实斟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在高位平台上实现了新跨越。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0,(19)
正从最早提出"建设文明城市"概念,到如今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文明奖项"大满贯"的领先示范;从昔日苏南"边角料"的逆势突围,到如今全国百强县"前三甲"的开放再出发,张家港书写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不朽传奇。进入新时代,张家港担当精神文明建设"标准制定者"的追求脚步从未停歇,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力描绘出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为先导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新画像"。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张家港市坚持以提升市民人文素质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突破口,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培养、选树、宣传新的典型和榜样,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引领道德风尚的旗帜和标杆作用,有效激励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极大丰富了“文明张家港”的品牌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张家港市面临四大发展机遇:一是《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明确定位张家港为大城市;二是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战略为张家港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三是沪通铁路、沿江城际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张家港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四是多年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杨芳 《群众》2013,(6):35-3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涵的中国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白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几代张家港人只争朝夕、敢拼敢抢、勇创大业的精神写照,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张家港人在“两个率先”征程中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正凝聚着一股实现壮丽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底,为张家港建设呕心沥血、选创辉煌的老书记秦振华光荣退出领导岗位,新的领导班子表示:“对于前任领导开创的事业,我们一定要一张蓝图画到底,用实际行动弘扬张家港精神,积极主动开创新的业绩。”四年多来,张家港新的领导班子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内市场产品过剩、通货  相似文献   

11.
李汉忠 《群众》2006,(1):42-44
1995年10月,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启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里程碑,张家港市也以“两手抓、两手硬”、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闻名全国。10年来,张家港市以此为新的起点,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不断拓展创建外延,丰富创建内涵,培育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力量;推动各项工作。1997年,张家港市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  相似文献   

12.
衡阳县人事局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了《学习张家港精神,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在全局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学习张家港”的活动热潮,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工作目标更高。年初,这个局制订了全年的工作目标。开展学习张家港活动后,又  相似文献   

13.
张家港市之所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自身实际出发,塑造了一种地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充分肯定的,并亲笔题词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正是张家港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张家港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这是一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创大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05,(5):34-35,51
江苏省昆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务实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文化特色市、打造学习型城市等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四大载体”主题突出、形式多样,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省从1991年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已历时15年。目前,宁波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杭州市等4个市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获得“浙江省文明城市(县城)”有48个,获得“浙江省文明城区”的有28个。今年,我省又启动了“示范文明城市”测评,进一步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引向深入。从总体上看,我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已经初步形成领导有共识,经济社会发展有条件,群众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的良好态势。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党建研究》2006,(8):53-54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适应农村城市化新形势,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党的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化解“三农”难题,促进了城乡三个文明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去年,我市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也已通过验收。我市现已率先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要求,步入实现“第二个率先”的新阶段。一、顺时应势,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动力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05,(8):1-1
2005年4月15日,随着首府南宁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的召开,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力量,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还特地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学习十六大精神,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有了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央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央在强调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之后,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国海事系统第一家“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1届24年的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张家港海事局始终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和服务型“四型”海事为目标,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的落脚点放在务实办事、服务口岸开放上,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尤其是近年来,张家港海事局以打造品牌化服务为着力点,积极推进VTS“天弩”品牌、“党建桥·心港湾”“船员驿站”三大品牌创建,有效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去年年底,该局再次被授予苏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以来,泰州市海陵区委、区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2005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把“三贴近”作为贯穿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主线,立足新的实践,有效地形成了“富民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