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刘淖 《人事天地》2008,(1):35-35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曾任燕京大学校长及校务长、美国驻华大使。因为一篇文章,他成为了当年美国在华势力的符号。而实际上,司徒雷登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角色内涵要丰富得多;在燕京大学校长任上,他与日本占领军周旋一节,就颇为传奇。  相似文献   

2.
和张朝阳、李彦宏、史玉柱、丁磊、马化腾这些打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的当今互联网领袖级人物们相比,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更具悲剧性的是,马云考过三次大学,两次落榜。但他却是中国第一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企业家;他的阿里巴巴被评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他还是比尔·盖茨、克林顿和布莱尔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一名利用假期从上海到山区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发现山里娃的英语发音不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孩子们矫正发音。假期满后,他返回了自己的大学。而该校校长却抱怨:“教英语的老师现在麻烦大了。孩子们都不服他,都说他读音不准……可我们这里就这么一个英语教师呀!”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他认为执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并且他就如何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一系列思想,他强调要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执政党要真正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给人民广泛的知情权,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他的这方面思想在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佚名 《人事天地》2007,(2):20-20
美国有一个名叫雷·克洛克的人.他出生那年,恰逢西部淘金热刚刚结束,一个人人都想发大财的时代刚刚过去。按理说,读完中学就该上大学,可是1931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使他只顾忙于生活而和大学无缘。后来他想在房地产上有所作为,好不容易才打开一点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烽烟四起,房价急转直下,结果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谋生,他四处奔波、四处求职,曾做过急救车司机、钢琴演奏员和搅拌器推销员。就这样,几十年来低谷、逆境和不幸伴随着雷·克洛克。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对一所大学而言,精神的塑造尤为重要,其主要体现为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熏陶功能三个方面;然而当前大学精神建设却存在着诸多缺陷,这就需要高校深刻体会大学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特点,思考如何建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曾一度找不到工作,对生活表现绝望,但他终于熬过难关,并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人物。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以优秀的成绩从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毕业。他家道贫寒,要不是舅舅支持,他不可能有钱读大学。  相似文献   

8.
近千名大学生来英山县参加实习实训;引进32名大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包括硕士研究生6人、一本大学毕业生12人,其中还不乏环保、规划等专业的急需紧缺人才;数十名大学毕业生入职县内多家企业,仅长安建筑公司就招揽英才20多人;10多名大学生选择了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9.
杨善洲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是老干部中的优秀典型。他一生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是大学的使命和功能。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乃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峰,首先必须站在同时代的文化高峰。大学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沉淀积累而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再也不是虚无缥缈之物,犹如“场”的存在,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横刀 《人事天地》2007,(3):40-40
中专毕业后,他去了深圳打工。不到半年,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超强能力,他坐到了管理层位置,每月能挣到5000元。那时他才17岁,可他并不满足,为了大学梦,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准备补习,参加当年的高考。可是没有一所中学愿意收他,因为他没读过高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大学,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收了他,第一次月考,他就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刻苦努力。第二次月考,他升到全班第一,第三次已经是全市第一。一个学期后,他成为当地15年来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知识生产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双重逻辑:学科自身演进为主的逻辑和外部适应为主的逻辑。学科发展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弊端。未来大学学科发展的路径为:立足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态,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定位;平衡好知识生产与服务好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营建良好氛围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休果·格老修斯(1583-1645)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国际法之父的荷兰法学家。休果·格老修斯的名字取自于拉丁文,格老休斯于1583年4月10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名门家庭,8岁的时候,就能写一些拉丁文的诗句,11岁时考进莱顿大学,14岁时毕业,1598年,当他还不到15岁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外交使节的身份陪同荷兰政治活动家詹温奥尔登巴耐沃尔德特去法国亨利第四国王的法庭。这个被称作“荷兰奇迹”的年轻人给法国亨利国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离开法国之前,他获得了法国奥尔良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杨善洲出身农家,只念过几年私塾,可他一生都勤学善思:读私塾时,因成绩好,老师有事就由他代教;当石匠时,是有名的二师傅;土改期间,由于吃透政策,当上了乡区领导;任县委书记期间,创造了三脚架、描直线测水平方法;上山种树期间,自费订阅了10多种报纸杂志。他一生都手不释卷,嗜学如命。他去世后,令前去采访的记者大为惊讶:一是他写的笔记和文稿有两大柜子;二是他真的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最新的学习笔记写于去世前两个月。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是根据国家教委审定批准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编写的一套系列教材,有精读、泛读,听力、快速阅读、语法与统习五种教程。这会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不论从教材的设计、还是从教材的难易程度诸方面来看。都是公共外语教学的一个飞跃和改革。如何适应这个飞跃和改革;掌握好这套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路子,是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就笔者采用这套教材八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作初步探讨,供各位…  相似文献   

16.
1987年从峨眉调乐山不久就认识了毛西旁老师,二十年的忘年之交终身受益。每年与毛老师都有多次的请教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到他家去探望的。后来他的糖尿病严重了,我便常常坐在他的床塌前倾听。怎能忘毛老师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怎能忘他默默无闻,潜心做学问的科学严谨态度;怎能忘他为人做事光明磊落,不求闻达的人格魅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这些最朴实而简单的语言就是毛老师在我心中的真实写照。2006年9月14日毛老师驾鹤西去,离开了关爱他、景仰他的人们,但他在我心中永远是学习的榜样,奋斗的坐标,是一盏永不泯灭的明灯。  相似文献   

17.
19年前,他舍弃了“金饭碗”,把振兴民办大学作为献身目标,创立西安翻译学院。从租赁一间办公室和一间教室起家;19年来,没花国家一分钱,没收一分社会赞助,西安翻译学院为国家培养了460000多名大专生和本科生。2004年西译院全日制在校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800人。不少民办学校陷于困境之时。西译院却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办“第一校”,就是这个被称为“不断创造奇迹的人”——丁祖诒。推动了西译院的超前发展。 由上世纪50年代因政审不合格的落榜生到大学教授;由自学成才到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由“黑五类”到走上央视“东方之子”、“西安十大魅力先生”第一名;从公办大学辞职、白手起家到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大学,这就是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李哲兵从天门市交通局运管处副主任的岗位上被选派到笑城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尽管从未在农村工作的他做了各种思想准备,但到村里一看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笑城村已经5年没有村支部书记,党员多年没有过组织生活;干群关系紧张,曾有群众就村里的问题多次向中央、省里反映,村民对村委会班子打心眼里不信任;村里经济发展滞后;财务混乱,村级债务达40万元。更令李哲兵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们公开说他是来镀金的。如何改变笑城村这种百废待兴的局面?李哲兵把建班子、办实事摆在了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在解析大学制度的内涵以及大学制度与大学的绩效关联、重新考察大学的组织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逻辑.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的基本限定,现代性是不断建构和改造的过程;现代大学是高度复杂的组织,大学组织制度受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学术人和行政人是大学的基本构成,在行为指令方面存在差异;大学学术人既遵从经济人、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规律,也有学术人独特的假设特点;大学内部成员的行为和大学制度相互作用,实践逻辑要求将大学成员的行为纳入大学制度的考察视阈;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如果不能落到行为和惯习的层面,就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20.
大学发展战略是应对环境的复杂性与资源竞争而产生的聚焦大学核心价值并旨在促进大学发展的关键性设想。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理论、现实与参照依据。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描述了大学发展的现实状态及发展战略选择的可能性;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从组织范式、发展资源及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以明确大学能够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