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废除是由众多原因导致的复杂社会现象,其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国能否废除死刑与今后社会转型中的工具本位转换、政府责任主导、文化守成改造和学术取向转型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性。详细分析我国死刑废除的发展路径的研究表明,我国死刑废除的切入点应当是在全面破除“工具本位”变革路径的基础上,强化主动型政府责任的承担,全面更新原有重刑主义死刑文化,并实现一定的刑法学术研究创新。而不宜就事论事地照搬西方或人云亦云地顺应国际潮流,空谈死刑废除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世界死刑废除的进程中,其基于生命尊重的人道主义的废除死刑法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也曾经存在人道主义的文化底蕴,可是最终没能孕育出废除死刑的法律文化,主要是由于群体人观念、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以及缺乏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所造成。  相似文献   

3.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枪炮作响法无声”,这句话说明了在战争年代法律对人的约束力是很弱的,现在欧盟的成员国没有一个国家还保留死刑,因为欧盟规定了欧盟的东扩过程是一种和平的发展趋势,而欧盟认为,在和平时期是不需要死刑的,因此加入欧盟国家必须废除死刑,因此死刑制度不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的死性制度应该怎样发展,何去何从,本文意在分析死性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应不应该保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从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废除死刑的思想之后,西方刑法学家,思想家便开始围绕死刑展开了长达200余年,至今仍无休止的死刑存废之争,而在东方,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理论界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而在民间,废除死刑的观点却惹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本文旨在从民众的法律意识,中国的法律传统与刑罚功能的实现等角度来试分析民意对于废除死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死刑的存废与增减根本上受制于民意,这种民意的重要体现就是“杀人偿命”的观念。中国历史上既广泛存在着“杀人者死”的法律规则,也大量存在着“杀人偿命”的观念、意识。实际上西方社会也有“杀人者死”的报复刑观念。因此,要废除死刑,民意是一个绕不过的山,必须向老百姓宣传、并逐渐普及实行死刑的弊端,使老百姓不再处于对死刑的迷信与狂热之中,从而理性地、平心静气地接受废除死刑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全球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世界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及现状(一)近现代的限制与废除死刑近现代废除死刑的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启蒙运动所孕育的人道主义观念。贝卡利亚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宣称,死刑是一种不能被现代文明社会所接受从而运用的武器。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灌输市民间相互的道德责任观念,死刑所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因为,如果国家借助死刑来贯彻它的意愿,就会使那些法律力图禁止的行为--即以致死性的手段来解决纠纷--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王颖 《法制与社会》2010,(25):237-238
当今世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潮流,据统计,截止2005年,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还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但也有78个国家和地区依然保留死刑,我国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虽然死刑并未废除,但是,我国仍然有独具特色的用以限制死刑适用的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本文将从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在刑罚体系中由来已久,自从1764年意大利古典刑法学派集大成者贝卡里亚在其著述《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被废止以来,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处于学者和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讨论,按照日本学者西原春夫的观点,死刑的存废已经成为一个枯竭的问题,所剩的只是关于存续或者废除的法律概念而已。一、中国死刑存废问题的历史沿革(一)古代的死刑与肉刑在我国古代,历来就有"杀人者死"的法律文化传统,因而对最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9.
法国大革命以后,随着人权在社会潮流中的呼吁声日益强大,死刑作为国家运用公权力依据法律明文规定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也受到了阻碍。废除死刑的人权主义者和维持死刑的民主主义者上演了近达百年的口水战,在这个持久战中很多国家也逐渐步入了"无死刑国家"的队伍,而这个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似乎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0.
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交发 《现代法学》2005,27(1):189-192
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他主持的清末法制改革中,针对中国古代刑罚的残酷、繁多,主张刑罚趋轻、废除酷刑,并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废除死刑观。沈家本认为,要在中国废除死刑,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走二步废除论之路,即首先减省死刑、死刑惟一;然后在此基础上谋教养、讲道德、废死刑。  相似文献   

11.
反对死刑的人士常常将唐玄宗747年发布的敕令视为中国历史上废除死刑的最早记载.但不幸的是,全面的历史考察发现,尽管绞刑和枭首两种主要的死刑方式曾被暂时废除,但死刑仍旧通过其他方式得以延续.尽管在今天主张废除死刑的人们看来,公元747年敕令并不是废除死刑的先驱,但该敕令仍值得关注,因为它本身反映了很早就产生的,具有原生性和典型中国特色的死刑废除论.汉武帝在公元前167年曾做出过一系列法律改革,终于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进步、倒退与重复之后彻底废除了肉刑.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最早根据人道主义原则来评价刑罚的正当性的,并决定那些被视为残酷的惩罚应当由国家加以废除.欧洲是在启蒙时期出现了宏大的法律改革并于18世纪晚期获得了成功,而中国在此很早之前就已经经历了法律进步主义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2.
死刑的德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废除死刑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死刑废止之路新发展的全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是将死刑废止的新发展置于国际背景之下并进行相关论述,证明一种新的对抗态势正在发挥作用,并已在过去20年间大幅增加了废除死刑国家的数量,而这样的国家目前在世界上占明显多数。各国废除死刑的途径、从保留死刑到废除死刑的速度、相关的政治进程以及用以替代死刑的刑罚都将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在刑罚体系中属于生命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刑罚也日趋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废除死刑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那些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对死刑的适用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死刑制度历史悠久的国家, 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入手,从死刑制度的法律价值、刑罚的目的、社会作用等多角度论述了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自它产生以来,曾长期在各国的刑罚体系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曾大量地适用过死刑。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盛有衰一样,进入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废除死刑或者实际上不执行死刑,即便在保留死刑的国家,死刑适用的范围也不断萎缩,对死刑所持的态度也愈来愈慎重。据大赦国际统计,截止到1990年,在法律上全面废除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38个,对普通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17个,在法律上保留死刑,但最近十年来不曾执行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30个。以上废除和不执行死刑的国家已达85个,约占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有人曾作过统计,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每年平均有一个国家全面废除死刑或者部分废除死刑。从发展趋势上看,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废除死刑的行列,可以说,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适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死刑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然废除一项存在数千年的重要制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众多人口的大国,本国国情是不能不予以考虑的。本文着重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与死刑存废的关联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废除死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是废除死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立即废除死刑,或者尽快废除死刑,越快越好,这都不够现实。能否废除死刑、何时废除死刑,这是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者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关于死刑的存与废问题争议不断,从刑罚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在应然角度上,废除死刑是的必然。在今日中国,立法上死刑仍然存在,其废除在实然角度上是个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刑法修正案(八)》的公布,可以说是中国减少死刑的立法探索。较之前刑法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对《刑法》第49条增加第2款"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从我国古代慎刑思想在立法的历史沿革、西方国家死刑立法现状及国际公约的趋势、罪刑相适应原则等角度出发,审视"老年人原则上不适用死刑"这一问题,该款规定是一次立法上改革的积极进步和有益探索,有利于我国死刑制度更加适应人性化、科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然废除一项存在数千年的重要制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众多人口的大国,本国国情是不能不予以考虑的.本文着重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与死刑存废的关联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仍然保留死刑的适用。目前,中国还不能彻底废除死刑,但应该严格控制死刑适用。从法律传统看,中美两国分属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这两个国家的死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还是对美国死刑制度的修正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