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力"的视角考量司法公信力,其内涵包含司法能够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应具备的能力,司法获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后产生的影响力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三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内容最为重要,应属于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司法裁判的本质必然要求司法公信系于裁判力,而司法公正的使命必然要求司法公信注重公正裁判,因此,公正裁判力应该成为司法核心公信力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则需要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增强公正裁判的能力。司法公正在法治语境下对裁判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两个统一,即司法职业化和司法民主化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司法能动和司法自制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不断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公信力却普遍面临下降的危机,公然违约、失信于民,甚至滥用公权、弄虚作假、欺上瞄下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造成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治理职能,重塑政府形象,营造政府和公众共同治理社会的和谐局面。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认为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持久的信任关系和互惠网络。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保障和支柱。政权信用丧失将会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和普遍的诚信危机。我国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成本将不堪重负。社会公众的信任不在,质疑成心态惯性,要走出"塔西佗陷阱",政府必须重塑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趋势日益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政府、公众三个维度来分析。而在三者之中,政府这一维度毫无疑问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立足政府自身,从五个方面着手:建设法治政府,以公正立公信;建设阳光政府,以公开促公信;建设清廉政府,以廉洁树公信;建设责任政府,以负责铸公信;建设服务政府,以服务塑公信。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公共行为的存在,司法是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主要倾向,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权威期待和信任托付。社会公众的司法认同生成司法公信,而认同的理由则是司法公信建设的落脚点。法理与情理、法官与清官、说理与说法等三对范畴的统一是司法走向公信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提升政府公信力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人们对政府决策、行为等的信任、尊重、认同和自觉自愿的践行,包含政府的领导力和动员力,政府塑造公众信心的能力和政府的回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济南市采取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措施,有利于政府与公众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凝聚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社会治理环境日趋复杂,政府公信力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伦理道德的滑坡、政府官员的利益趋向以及公众之间的普遍不信任,政府易于陷入"塔西佗陷阱"。基于政府公共性的视角,通过对江苏省南京、无锡、淮安三市的实地调研,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展开探讨,得知公务员的价值伦理、政府的利益驱动、公众的参与度和制度机制等四因素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扼制"塔西佗陷阱",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重塑公务员价值观,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网络化互动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政务公开,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特点,在这一新执法环境的作用下,对检察机关中依法承担审查起诉职责的公诉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诉工作执法公信力建设与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建设是公诉工作的重要命题,因为公信是公诉工作的基础土壤。也正是得到民众信任的支持,公诉工作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也正是因为公诉工作更好地维护了公平正义,公诉工作才真正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进而有效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威。从影响公信力的因素、公信力的来源对公诉公信力进行分析,可以对如何全面提升公诉工作公信力,如何提升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特点,在这一新执法环境的作用下,对检察机关中依法承担审查起诉职责的公诉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诉工作执法公信力建设与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建设是公诉工作的重要命题,因为公信是公诉工作的基础土壤。也正是得到民众信任的支持,公诉工作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也正是因为公诉工作更好地维护了公平正义,公诉工作才真正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进而有效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威。从影响公信力的因素、公信力的来源对公诉公信力进行分析,可以对如何全面提升公诉工作公信力,如何提升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信力是影响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公共服务提供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近年来,基层政府公信力总体水平相对偏低,且面临着政策信用、行为信用、资信信用和绩效信用的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政府决策方式自上而下、财政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监管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缺乏。因此,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建设视域下的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可以从建立公共服务提供上下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财政制度、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多元监管体系及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总要求下,公安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研究显得格外突出。以"2015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为基础,根据"镜中我"理论从公众视角对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进行研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公安执法公信力与公众的社会紧张感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社会公众具有较强的社会紧张感时,其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程度较强。因此,要加强公安机关改革、完善执法规范、提高各种案件的侦破率以赢得包括社会紧张感较强在内所有公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启了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正经由完善治理制度以提升治理质量。随着治理理论的演进,政府质量理论超越片面强调政府绩效的"结果导向"治理模式,提出以治理制度的设计逻辑及其制度化运行为核心的"过程导向"治理模式,为政治信任提供着关键来源。基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应从国家治理角度区分执政绩效与政府质量对政治信任的不同影响机制。政府质量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成发挥着独立且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与执政绩效共同构成政治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存在不同的动力源泉,政府质量和执政绩效对二者发挥着差异化影响。治理制度的代表性和公正性是信任中央政府的关键成因,而代表性和回应性是地方政府信任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生命。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复杂化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传统单一的管制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矛盾逐步激化,官本位政府理念、闭塞的信息表达渠道、扭曲的政民关系致使政府公信力极为脆弱。重庆市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重庆群工"平台,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涉访涉诉等信息表达渠道,"三重监督"下的责任倒逼以及多级联动的服务模式,理顺了政民关系,促进政民有效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通过考察中国政府防治“非典”工作,可以看到,它与政府管理存在着正相关性,即政府管理好,则政府公信力高。正确的政府理念引导恰当的政府行为,恰当的政府行为产生预期的行政结果,预期的行政结果导致高度的政府公信力。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正确树立政府理念,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这一切最终指向政府的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强调公众的理性质疑是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公信力建立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公众的理性质疑对政府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积极地去改进工作。而通过政府工作的改进便会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是政府的公信力前进一步。文章强调指出:政府的公信力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公众的信任不等于在另一件事情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永远不能一劳永逸。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在公众的质疑中逐渐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政府信任危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西方,一系列的民意调查显示,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已经演变成一股普遍的国际趋势。造成西方政府信任危机原因涵盖多个层面,既包括政府自身的能力和操守问题,也包括社会评价标准提高、利益集团控制议程和大众传媒掀开政府黑箱等客观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纷纷针对公信力下降的现象出台新的政策,重建政府信任已经成为当前西方政府再造工程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