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要求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从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科学判断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社会治理观到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了多重维度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科技革命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科技革命所引起的思维方式和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科技生态化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引;绿色科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生态管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乔瑜 《当代世界》2023,(12):61-66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伴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反映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呼声、引领时代潮流,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提供重要遵循,也为破解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坚持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6.
于宏源 《国际展望》2023,(1):24-41+153-15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的背景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大力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进程中,中国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方案。应通过加快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转型,通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平衡大国绿色转型中的竞合关系,通过参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公共产品供给,引领建设全球法治体系,塑造生态文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规范。  相似文献   

7.
陈彤 《台湾研究》2013,(3):35-38,43
当前全球掀起的生态文明浪潮体现了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其核心在于探索低碳环保的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信息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特质,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研究在系统维护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向操作性领域探索和深化着。全球有机农业运动践行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哲学思想以及以哲学为指导的各门具体科学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科学的理论保障。学习心理学,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自身、他人、社会和动物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调整和完善,不断促进自我心理的和谐、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谐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多年探索,日本逐渐形成全民族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低碳生态社会发展模式。以环境立法为保障、以创新战略为驱动,是日本建设低碳生态社会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社会方面的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其价值诉求表现为多样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责任和权力下放。实现生态文明必然要求进行生态治理。而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成为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属性,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选择,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成果,立足中国的国情,发挥制度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张云飞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使我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在中央组织和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将生态文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入了相关的子课题中。那么,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云飞博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全新机遇与宽广平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指引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科学全面地谋篇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不可或缺的绿色维度实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认知,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理念和执政策略等维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执政党特别是各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崭新视野与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戴维·哈维对严峻的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以丰富的地理学经验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独特的分析,然后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过程辩证法为理论框架,对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一条兼顾社会与生态变迁双重性的生态社会主义规划,以辩证乌托邦形式建立社会—生态体系,化解当代生态危机。探析哈维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内涵,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课题。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环境观点相对不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人格的考察具有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理想的双重维度,他一方面强调人格作为人之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强调人格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特质,注重人格的现实性维度。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主体,并且能够自觉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展开行动,并自觉承担起对于他人包括后代人的责任,注重自己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长远影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马克思的这些设想对于我们进行新型人格的塑造,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刚 《当代世界》2024,(2):4-11
<正>青海雄踞世界屋脊,地处地球“第三极”,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近乎完备的大美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保护,赋予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明确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正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主旨讲话,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倡议,郑重宣布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这一主旨讲话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次大会通过《昆明宣言》,汇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第二阶段会议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坚实基础.作为COP15承办地,云南省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春城之邀"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向世界积极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实际行动向全球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妥善处理执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势头强劲,数量和作用不断扩大。在提倡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今天,我们应当研究和借鉴外国政党和政府处理与这类组织的关系的经验教训,使执政党与民间组织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