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主旨和基本准则,它是制订、解释、执行和研究民法的出发点,从本质上看,民法基本原则是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本文即以以上结论为理论前提,从契约自由原则在民法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发展与变迁着眼,对民法基本原则之内涵的界定进行初步探讨望祈教于同仁。一、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契约自由底则契约自由原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历、廖内涵。契约自由观念的确立在历史上是和人的法律人指的完全确立的过程是一致的。凯尔森在其著作中谈论人格时曾区分man和Person(包括naturJPerson和川r;st;CPer…  相似文献   

2.
契约自由论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契约自由论姚新华导言实行契约自由,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标志。在被拿破仑称为“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并会永远存在的”《法国民法典》中,契约自由被认为是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1〕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虽然在罗马法的另一个继承者———《德国民法典》中,契约自...  相似文献   

3.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在民法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中所经历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罗马法之前的朦胧时期,罗马法中的萌芽时期,法国民法典中的正式确立时期,德国民法典中的完善时期,20世纪以来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受到合理限制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私法理念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俄罗斯推行的社会经济改革促进了市民社会的成长,为《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确认自然理性和权利思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确立的民法基本原则以及关于具体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凸现了俄罗斯联邦民法的私法精神。在制定中国民法典的今天,有必要对《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作更为全面、科学和切合历史的理解,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生成的历史轨迹,真正揭示出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之所在,从而为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深邃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胡桥 《北方法学》2009,3(2):155-160
20世纪以来,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对古典民法或私法精神进行了重塑和发展。其用现代的均衡主义和复合(混合)主义路线,代替了古典的绝对主义和单一主义路线,使个人和社会、财产和人格、自治和控制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协调与缓和,并最终建立了个人和社会本位、财产和人格并举、自治和控制相结合的三大民法或私法精神,因此,阻止了民法衰落的势头,使民法或私法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另外,这三大民法精神对于中国统一民法典的制定犹如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6.
诚实信用,本是以商业习惯的形式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最早将这个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是《法国民法典》。该法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当以善意履行。”这个“善意”即指诚实信用。此后,《德国民法典》明确将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强行性规范规定下来,并且从契约合同扩大到一切债的关系中。及至《瑞士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已扩张到所有民事活动中。该法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由此,诚实信用原则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学者们尊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民法新潮流与《中华民国民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 0世纪前期 ,世界民法形成了新的潮流 ,这影响到了《中华民国民法》。从体例上看 ,《中华民国民法》采取民商合一制度 ;从内容上看 ,《中华民国民法》在所有权、契约、侵权责任等方面贯彻了注重社会公益的精神 ,并在亲属法方面确立了平等原则。民国时期民法典的制定不仅趋附民法新潮流 ,而且在移植外国法时视野比较开阔 ,但同时又注意保留好的民事传统。  相似文献   

8.
合同自由原则起源干罗马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获得极大的发展,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近代民商法将其奉为合同制度中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合同自由原则受到了限制,但仍然被誉为近代合同法一切制度的核心。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经济上由单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合同自由原则是完全有必要的。一、合同自由原则的发展历程合同自由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在优土丁尼《民法大全》有关涝成契约(ContractusConsensu)的规定中已基本包括了现代契约自由的思想。在诺…  相似文献   

9.
张姗姗 《行政与法》2009,(2):127-128,F0003
毫无疑问,罗马法应该被视为研究契约自由的起点.正是在罗马法中,契约制度首次得到了全面规定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正是罗马法孕育了契约自由的观念和思想.契约自由从思想到原则的转变是在法国民法典中实现的,而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契约自由逐步受到限制.在我国合同法中,契约自由也得到了确立,它不仅是我国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也是我国合同法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法百年中的债法总论和契约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序 言日本民法典自l898年实施以来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在此期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民法典中除了亲属法、继承法以外基本上没有经过大的修改,尤其是债法可以说是原封不动。尽管判例创设了一些新的民法解释论以适应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但基本没有经过修改的实定法仍能对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其中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观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在于民法典所体现的基本价值观、基本制度。例如,民法典中规定了以买卖契约,租赁契约等为主的基本契约类型,…  相似文献   

11.
民法的理念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其理念可以包括:民法的精神理念、民法的形式理念、民法的全息理念、民法的适域理念、民法的权利分类理念。由此居于母体地位民法理念所决定,未来我国民法典应当确立如下六项基本原则:主体平等原则、私法自治原则、权利保护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权利滥用禁止原则,各项民法基本原则都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依存。民事法律规范受民法基本原则的指导并贯彻民法基本原则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法国民法典》是民法法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建基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律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之上。既吸收了旧法合理的成分,又带有理性主义思想的印痕。拿破仑领导制定并强力推行的《法国民法典》,在社会文明和制度文明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民法典,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私法研究以财产私法为重,而身份私法相对薄弱。身份法基本理论研究的式微源于学界对身份法的历史偏见、财产法优位主义以及民事立法理念的片面继受等因素。民法体系的逻辑完足、民法典的最终成就、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现实对身份利益保护与救济的需求,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民法领域的身份问题。身份法研究既要追求身份关系的制度构建与伦理秩序原理间的协调与平衡,又应致力于身份制度与民法整体制度的逻辑融合,还要为现代亲属身份生活领域的利益纠纷化解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法应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在一切私法均应纳入民法典的诉求下,私法基本原则往往由民法典予以确定,称民法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是一切私法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应适用于知识产权的产生、权利行使以及保护。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上的适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能为司法实践中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准则。  相似文献   

15.
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谢怀第四节瑞士民法典一概说瑞士民法典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法典,对我国的民事立法有很大影响,值得我们专门对之加以研究。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我国的民事立法都是在"民商合一"的大原则之下进行的。民商合一的原则是受瑞士民法的启示而确立的。虽然旧...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社会经济对契约正义的渴求也日益强烈。本文试以现代民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例,简要说明显失公平规则在近代法上的立法现状,分析其演进过程,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带来了近代民法的弘扬,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民法“契约”精神向经济法“身份”观念的转变,然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要求限制“身份”的日益扩张,从而使得民法“契约”精神得以回归.在这种历史循环背景下来考察民法主体与经济法主体的差异,就会发现两者在人本哲学基础、社会价值演进和主体类型划分三方面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户律》是《法国民法典》第一编的编译稿。此书不是严谨的译本,而是采取中西文化夹杂叙述的方式,回避了《法国民法典》中一些重要的立法原则,甚至不乏偷换概念的情况,这样写作无疑是要迎合19世纪末中国人的家庭和社会观念。该书把《法国民法典》第一编改写为五个部分,即户籍、丁幼、立家、婚姻、嗣续等,实际是以家庭为核心重构民法体系,而《法国民法典》第一编的核心概念"自然人"与"民事权利",在译述过程中隐而不彰。《法律探原·户律》写作于近代中国发生社会革命之前,可以看成是当时的人对将来中国民法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马俊驹 《中国法学》2020,(1):106-125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数次编纂民法典的曲折而艰辛经历,印证了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近现代民法的理性依据,以及中西法律文化整合的历史必然性。从性善与性恶、整体与个体、契约与身份、人情与法律、社会转型与弘扬传统美德等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法律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维度看,民法是保护善意人之法、聚个体间合作之法,民法不能忽视对身份关系的调整,具有辩证的情法观,道德精神是民法内在价值的根基。实现民法和传统文化、民法和现代文明的良性整合,需寻求他们之间的共通处和结合点,建立既尊重人性、彰显权利,又崇尚社会公益、弘扬社会公德的民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所有现代欧陆民法法典,不论是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抑或是继承两民法典之法典以及参考两民法典之法典,均设有民法总则之规定。中国最近有制定民法总则的计划,并已提出建议稿,但此前已经有了9个单行之民法法律规范,构建了松散型的民法典体例,而民法总则属于一体型民法典之构成部分,这就需要对以往民法法律规范重新整合。结合中国民法总则草案建议稿,对民法总则应加以规范之内容,以及法律原则、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民事客体、法律事实、民事责任等具体规范加以分析探讨,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法总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