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焦点集中于考察现存《林尔嘉日记》,首先就《林尔嘉日记》的外围问题谈起,辨明《台湾文献汇刊》辑录之《林尔嘉日记》至少有1.系年有误;2.“旅欧时期”记录者非林尔嘉;3.穿插他人资料等三个问题。复指出虽然现存《林尔嘉日记》所记甚简,然对板桥林家有兴趣的朋友来说,《林尔嘉日记》仍然是一项万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厦门集美图书馆馆藏颇丰.近日,我从该馆借阅了日据时期的三种台湾游记:汪洋《台游日记》(1917)、黄强《台湾别府鸿雪录》(1928)和江亢虎《台湾追记》(1935).《台游日记》收于汪洋《台湾观察报告书》(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6月版),书前有作者  相似文献   

3.
<正>《叶企孙文存》由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辑,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该《文存》包括:1.叶企孙的文章、讲演稿和电文共44篇;2.1915年日记、1916年日记,1949~1951年日记;3.叶企孙编写的《初等物理实验》教材;4.叶企  相似文献   

4.
风入松书架     
■《顾准日记》,顾准著,陈敏之、丁东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9月,25.00元。 本书收录了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载,即商城日记、息县日记和北京日记。它是“一个时代的实录,一个受难的灵魂的实录”,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对研究顾准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知识经济讲座》,张守一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18.00元。 作者不赞成先实现信息化、再实现知识化  相似文献   

5.
耿立 《同舟共进》2008,(9):37-38
《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留下来三部分:一为1959年10月~1960年1月的"商城日记",二为1969年10月~1971年9月的"息县日记",三为1972年10月~1974年10月的"北京日记"。  相似文献   

6.
古远清 《台声》2000,(2):22-24
去年8月份在黄山召开的海峡两岸苏雪林研讨会上,展出了台湾刚出炉的苏雪林《日记卷》,总计15册,长达400余万言。这《日记卷》最先是安徽大学中文系沈晖先生征得苏雪林教授本人同意在祖国大陆出版的。正当苏氏日记装箱运回时,被台湾有关方面发现,连忙追回,说此日记的出版权在台湾而不在大陆,于是只好改由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主持整理出版。如果说,苏雪林《日记卷》还只是两岸整理权、编辑权、出版权之争的话,那两岸对台湾文学的诠释权之争,比这激烈得多,时间也长得多,屈指一算已快20年了。不妨先从最近的“争夺”讲起。曾任民进党…  相似文献   

7.
“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李玉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日记选编》和《知青书信选编》引起关注。两本书收录了1968~1979年知识青年写的400余篇日记和100余封信件,从不同层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徐定茂 《北京观察》2014,(10):75-79
正在近代史研究领域里,多年来由于一些虚构历史的存在而遮蔽了事物本来面目。而徐世昌《韬养斋日记》的刊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北京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了先祖徐世昌的《韬养斋日记》,同时一并推出《徐世昌与韬养斋日记》系列丛书。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世民指出:"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徐世昌有时是直接参与者,有时是推动者或阻拦者。徐世昌日记始终对亲历耳闻的诸多事件均详加记录,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内容,是研究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9.
从寿镜吾的信谈鲁迅曾于1908年从日本回国寿镜吾,名怀鉴(1849—1930),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他对鲁迅也很关心。据《鲁迅日记》,他们在1923年还相互通信。可惜,这次通信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日记》上没有记载的寿镜吾给鲁迅的另一封信(原件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封信写于“五月朔日”,信面写着:  相似文献   

10.
1987年7月6日,原侵华日军士兵东史郎邀请战友增田六助、上羽武一郎一起在日本京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展示私人的《阵中日记》等战地实录,反省和揭露亲身经历的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暴行。随后,东史郎将《阵中日记》交给京都“为了和平,制止战争展览会”展出,并以《阵中日记》为蓝本,撰写出版《我们的南京步兵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但这本实录却遭到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围攻。  相似文献   

11.
龙国春 《人大论坛》2011,(11):28-30
不少人大代表或人大工作者都有写《民情日记糖粼履职日记》的习惯。将人大代表或人大工作者的《民情日记》或《履职日记》拿出来“晒晒”,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让群众对人大代表或人大工作者的工作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便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方便人大代表或人大工作者互相借鉴学习,从而促进工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此身坎坷此志不移1983年春,我和王淮冰、姚北桦等同志赴京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纪念45周年暨史学会成立盛会。会后,我应邀赴宣化去拜访“日记罪”喜获平反的赵梦华夫妇。北桦听淮冰讲起我的《日记何罪》发表后使一些人获得平反的故事,很感兴趣,并与《新观察》杂志编者谈起此事,引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多来,河北省枣强县王均乡上千户农民写起了《科技日记》、《学习日记》和《财经日记》,做到傅息资料有记载,生产经营有总结,家庭收支有计划。三本日记三本经,“糊涂人”变成明白人,使他们率先奔向富裕路。和感受的记载。高玉洁一家五口人,人人动手写日记,一年记载了1000多条经济信息,他们认真筛选,选定用玉米皮摘编织,年收入3000多元。《科技日记奖学习、运用科学技术及效果的记录,是经验、教DI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们开始了一家~户的生产经营。他们不辞劳苦,勤勤恳恳播下汗水和希望,但折腾到头手里却剩不下几个…  相似文献   

14.
宋云彬先生日记《红尘冷眼》一书引起读者广泛注意和兴趣。因为日记是坦露心迹的,宋先生又是文化名人。他1949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回浙江任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长等职。1954年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本日记如实地记载了从1938年到1968年亲历的大大小小事情,不乏宝贵的史料。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和代表视察情况的记录,有些事实是初次知道的。代表的产生和首次会议盛况宋云彬日记中首先记载了全国人大代表产生过程:1954年8月10日上午,“省委统战部邀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协商全国人…  相似文献   

15.
<正>我叫王效曾,山西省平定县人,生于1946年。《台湾王忠礼回乡日记》是由我摘录的。王忠礼是我的堂兄。从小听说有个堂兄,但未曾谋面,直到1984年2月的一天,收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信,拆开一看,竟是堂兄王忠礼寄来的。真是又惊又喜!从那以后,我们王家亲友就和37年杳无音信的堂兄王忠礼有了书信往来。1990年5月,王忠礼首次回大陆探亲,写下《探亲日记》。1992年6月再次回大陆,写下《访友  相似文献   

16.
清廷的赏赐     
正也许是因为看了过多宫廷剧的缘故,我总以为宫廷赏赐的物品即使不是"祖母绿",也总应该是一些价值不菲的物件,如"猫眼石"什么的。然而《韬养斋日记》里记述"蒙恩赏"的物品却很杂乱。从徐世昌亲笔记述下来的《韬养斋日记》中看,生平第一次"蒙恩赏"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那时候的官职并不高,仅仅是为"国子监司业","蒙恩赏"了两匹衣料和一份茶叶。由于是"初次蒙赏",徐世昌顿感"天恩优渥,无任感悚"。  相似文献   

17.
曹景行 《黄埔》2012,(2):16-16
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曾多次采访台湾地区的选举,2012年1月,他又从上海直飞台湾,采访报道这次台湾地区选举。他的表妹、黄埔后代曹景滇将他在台期间的日记发给《黄埔》杂志,现摘取其中1月14日的那篇刊登,让《黄埔》读者了解当时的情景及曹景行的观感。  相似文献   

18.
一 厦门集美图书馆馆藏颇丰。近日,我从该馆借阅了日据时期的三种台湾游记:汪洋《台游日记》(1917)、黄强《台湾别府鸿雪录》(1928)和江亢虎《台湾追记》(1935)。……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14,(10):42-43
丈夫在外打工,妻子14年的留守,热爱文学的妻子在照顾好家人之余坚持写作。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妻子每写完一本《留守日记》就寄给丈夫,26本日记成为了二人寄托感情、相互支撑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实践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对雷锋精神的解读,既可从《雷锋日记》中去读懂雷锋的心声,也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中去把握雷锋精神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