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鲍宗豪 《政策》2003,(8):40-42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但是,对人文文化、人文精神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陈传康 《中国发展》2010,10(4):86-89
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更是大都市区的世纪。对于即将进入城市化社会的中国而言,大都市区化即将成为下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旋律。《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确立了省内四大都市区(即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务都市区),温州都市区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伦敦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是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伦敦在19世纪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大都市,之后其政府治理机制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总体上呈现出从分散走向集中的演变趋势。伦敦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运行实践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总结伦敦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运行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运行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为目标,杭州市积极实施“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面积为15平方公里“钱江新城”,将成为杭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新中心,而新城就坐落在江干区内。21世纪的杭州将告别“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也就是走向“江干时代”。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兴起。文化被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和"四个率先"的推进,"文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应该倡导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当今海派文化的理念创新,构建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除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我国尚无一座城市堪称国际大都市。为了促进实现我国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天津、南京、青岛、哈尔滨、西安、沈阳、大连、武汉、深圳、重庆、成都等几十个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都相继提出把建成国际大都市作为自己跨世纪规划的战略目标。究竟什么是国际大都市,其标准是什么,对我国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应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和取得共识。国际大都市是伴随着世界城市化发展,各国经济与社会日趋国际化或全球化的产物。通常…  相似文献   

7.
提高网络条件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而且还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这表明,提高网络条件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条件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问题。一、网络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实现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边界。网络传…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所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深刻把握先进文化的基本涵义、主要特征、地位、作用 ,以及如何建设好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世纪始终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铸造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灵魂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鹏 《长江论坛》2021,(1):44-50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城市外交是城市积极作为、推进城市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外交的功能与作用,有利于城市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本文认为,要高质量推进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应积极发挥城市外交的功能与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武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武汉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洪彬 《今日浙江》2005,(9):29-30
近年来,国内各省市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战略,并制定具体优惠政策与规定,加以培育、扶持。文化力对许多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正在凸显。学习借鉴外省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对于增强我省文化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着力打造与21世纪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上海率先沟通国外文化产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联系,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增强上海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主要做法有:一是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产业化主体。上海以科技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