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2015,(4)
<正>等待未完,除了爱情,还有诗歌被人认可,还有走出这封闭的村庄,还有回报父母。余秀华说,聊以自慰的是,目前已经有湖南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患有脑瘫的湖北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也将于最近出版。"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  相似文献   

2.
岂止一首     
作家带着他盛装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宴会。女主人夸赞她的服饰之美:“美极了,真像一首诗!”“岂止一首!”作家连忙声明,“总共是16首诗,5篇散文,3个短篇小说,外加1个长篇连载。”岂止一首  相似文献   

3.
<正>"卖馒头的老王,他接到了一封信。八千里外死了他的老娘亲。他把面团揉了又揉,揉了又揉。他一言不发,把那封信放进了围裙。死了有十年了,怪不得梦里叫她她不应。刚蒸好的馒头,娘您就尝尝新。这些年,卖了多少馒头,我也数不清,为什么偏偏不能,放一个在您的手掌心?"这是台湾作家张晓风为台湾老兵写的诗。张晓风说,她自己一度都不记得曾经写过这首诗,直到有一天,一群台湾老兵举着印有这首诗的牌子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关于残疾人和脑瘫患者,而她更为关注的是小儿脑瘫患者。她向记者摆出一组数据: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其中有300余万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5.
<正>说起王芳,大家对她并不陌生。她是一名脑瘫儿的母亲,也是来自全国几千名脑瘫儿的"天使妈妈"。20多年前,一次短暂的婚姻给王芳留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宝宝和贝贝,也留下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和沉重的责任——大女儿宝宝在6个月时被确诊为脑瘫。王芳用了将近8年时间,带着女儿在全国各地寻医问药,然而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母亲,王芳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能够通过康复治疗,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她到处寻找能够接受宝宝的学校,却屡次被拒之门外。王芳萌发了创办一家为脑瘫孩子提供康复教育的慈善机构的想法,并为之奔走。李绿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向积极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5,(10)
<正>一首由一个8岁小女孩在作业本上写的《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一夜爆红,引来一场网友调侃的盛宴。有人说,父母们应该关心孩子爱与痛,和孩子同呼吸共命运。也有人说,孩子要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女教师留下"十字箴言"想去看世界,火了;小女孩一篇《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讽刺"老妈,也爆红了。近日,一首由8岁小女孩写在作业本上的诗《等我的身体也有了曲线》在网上走红。她在诗中描述了自己"有了曲线"当了妈妈后如何对待自己女儿,用以表达对母亲的不满。"我要带她走遍全球"、"我一定不  相似文献   

7.
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刊发表她的6首诗和诗人朱子奇的介绍文章。这六首诗和这篇文章,首载于1993年1月的《诗刊》上。海伦从陆璀给她的信上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地来信感谢陆璀和朱子奇。她说,这是她的诗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并且也是第一次从中国得到福费。陆璀用《诗刊》给海伦的稿费买了两件丝绸上衣,托朋友带给了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8.
文武 《广东民政》2009,(6):48-49
当我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我就喜欢上她了,并暗暗发誓,要把她追到手。22岁对一个男孩来说,生活是一首美丽的诗,若冰则是诗里最美的句子。毕业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以为自己创造了人生最美丽的童话,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却不料走入了爱情的坟墓……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11年10月号散木的《从晚年三首新诗看胡乔木的两重性》一文,引用了胡乔木1984年致周扬的一首诗,其中引用了我的话。但从版面上的标点看,看不清哪些是我的话。我想就此说明几句,并就该文中提出的某些重大问题,补充一点我知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张莺 《今日广西》2010,(6):41-41
43岁的南宁市民王芳是个普通女性,曾于2002年创办了广西首个民间公益性脑瘫儿童康复机构“安琪之家”,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母亲”,获得联合国“服务残疾人事业杰出贡献奖”。“三八”妇女节前夕,王芳向笔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张丽萍,1995年调到湖北省荆门市社会福利院工作,在养老护理员的岗位上整整干了二十几个年头。用同事们的话来说,张丽萍是院里做养老护理的"元老"。继2010年之后,2014年她再次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总结起照顾老年人的心得,她的话却特别简单和朴实,"就是把老人当自己的父母来看待,真诚地用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哑语是空灵的舞蹈,是白描的画,是想象的诗……这是20多年前云南一位特教学校女教师张雪梅创作的一首表现聋人手语的诗作《我的哑语》,发表在《诗刊》上,后来,连同她的其他几首诗一起,由她的学生——聋孩子们——编排成手语诗《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在海内外多次演出,很有些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独孤症儿童患者逾300万,脑瘫患儿远远超过600万,除儿童外,还有大量16岁以上的孤独症、脑瘫患者。然而,孤独症、脑瘫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康复中心出院)后(一般年龄在16岁),在个人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就业、福利政策等方面仍面临许多困境。一、16岁以上的孤独症和脑瘫群体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22)
正一首诗可以在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上千年后被一读再读,并且激起人们心中无尽的感慨。一幅画可以被成百人、上千人,乃至无数子孙后代反来覆去欣赏,而且藏之存之代代传之。其因何在?正因为自古及今,对诗情画意的追寻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有一种文化的传承,有一种艺术的力量,在共同起着作用。找到这把密钥,打开通往文明的大门,是一代代文化人的使命所在。唐诗三百首之一诗一画,正是画家郝雪山在追求美的历程中,为自己选择的最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宝藏中,如果说有一座最高峰的话,  相似文献   

15.
苏蕙,字若兰,东晋时前秦武功人。自幼聪慧善诗。她的丈夫窦滔,任前秦的安南将军,镇守襄阳。窦滔带着宠姬赴任,与苏蕙数年不通音讯。她写了一首长诗,织在锦帕上寄给窦滔。这首诗构思精巧,文字排列别出心裁,无论纵读、横读、顺读、反读,都成诗句。全诗八百余字,按照不同读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首《祝你平安》,她有了“公益歌手”的美称;因为一首《心情不错》,同名饺子馆卖得红红火火。在歌途上,她是一位靠自己的实力闯出来的幸运儿。  相似文献   

17.
胡春润 《求索》2010,(7):196-197,195
钟嵘所撰《诗品》,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诗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钟嵘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审美要求,并按此标准将从汉到齐梁时代写作五言诗的一百二十位作家进行了品评。其位列上品的人数最少,只有十二家,班婕妤就位居其中。其实,班婕妤就五言诗作而言,只有一首诗作传世。而钟嵘不以作品多少论成败,仅凭一首诗就将其列为上品,并且对她大加赞扬,《诗品》一书,提及班婕妤的地方就有四处之多,且处处充满赞美之情。钟嵘为何对班婕妤之诗情有独钟?综观《诗品》全书,笔者认为这和他的诗评标准密切相关。本文即从班婕妤的《团扇》诗来试图浅析钟嵘的诗评标准——怨、真、美、味。  相似文献   

18.
陈孝荣 《友声》2009,(4):47-47
<正>奇山秀水妙交球,酒寨歇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不记得这是谁的一首诗了,但作为出生在土家山寨里的一员,我却特别喜爱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桐叶题诗》是一组宫怨诗,也是一个美丽而悲凄的故事。那是唐德宗时期,著作郎顾况和几个朋友到宫城附近的苑林踏青,想不到优哉游哉“踏”了半天,竟然踏出这么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你看,草长莺飞,柳绿花红,春光明媚,景色迷人。漫步林苑小径,走近穿越宫墙的小溪,顾况看到清澈的溪流中漂荡着一片梧桐叶,捡来一看,墨汁淋漓,字迹依稀,原来上面题有一首诗。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很明显,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是一个宫女。她幽闭深宫,渴望自由,渴望爱情;她满怀愁绪,无法排遣,只好借桐叶题诗,寻求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20.
刘建国 《台声》2002,(4):22-23
“周荃泡咖啡,两岸论是非”这句诙谐幽默的话是台湾真相电视台主打栏目《周荃泡咖啡》的开场白,周荃既是董事长,又兼这个栏目的主持人。1月下旬,周荃女士率领该台8名采编人员来青岛采访,短短的3天时间,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快人快语评时政刚一接触周荃女士,她就非常坦率地谈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她经历了三个9年,第一个9年当电视记者、主播、制作人,第二个9年当“立法委员”,第三个9年自己搞媒体。她有些自豪地说,在当记者期间,她敢言、直言,挺身为公理正义据理力争;在当“立法委员”期间,她突破当局的封锁,开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