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马祖云 《新湘评论》2014,(16):44-44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与柳亚子前往“妙奇香”茶馆叙谈。多年后,柳亚子赠毛泽东诗曰“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毛泽东追忆往事,颇有同感。于今读来,令人生发对品茶的无尽况味与感悟。确然,中华茶文化意蕴深厚,以茶为生、以茶修为、以茶联谊、以茶论人、以茶入艺、以茶作画、以茶兴文、以茶施礼,可谓茶中有品,茶中有人生。  相似文献   

2.
石光明 《新湘评论》2023,(23):62-63
<正>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茶就与这方土地的人间烟火、百姓生活分不开,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茶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使茶的色香味多姿多彩,精气神深厚高雅。一部茶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中华文化史的每一章节都有茶的颜色,茶的味道,茶的清香。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是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涉及茶事的典籍数不胜数,如《茶经》《茶录》《茶谱》《茶疏》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曾几何时,"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茶联唱遍大江南北,历经两千多载岁月的积淀,蒙顶山茶成为茶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华章。如今,蒙顶山茶的发展和传承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运而生的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这面大旗,决心要把蒙顶山茶发扬光大,再创辉煌。发展从历史走来的瑰宝绵延二十里的蒙顶山雨雾蒙沫,灵毓独秀。两千多年前,茶祖吴理真于蒙顶山五峰之间植下七株灵茗仙茶,开启了中华茶文明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24):56-56
正6月7日,贵州智慧黔茶联盟成立暨文化产业基金助推联盟发展启动大会在湄潭县召开,80家贵州茶企结为黔茶联盟引领"黔茶出山"。为进一步深化行业整合,推动战略互助和联盟自律,按照"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抱团打造智慧黔茶联盟,6月7日,贵州智慧黔茶联盟成立暨文化产业基金助推联盟发展启动大会在湄潭县召开,80家  相似文献   

5.
茶之所查     
闲暇窗读,偶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咏茶》诗所感,兹录如次:“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骨,闲品茶经拜羽仙。”用扬子江心第一泉之水烹茶,饮后就会激发文思。就是卫国杀敌的男儿汉子,闲时品品咱中国的茶,拜读一下《茶经》,也是大有裨益的。文公赞茶,对今人亦有启发。 查一下茶,乃我国特产。相传远古时代,神农(炎帝)尝百草,一次被毒草毒倒于茶树之下,幸得茶树上的露珠坠入嘴里,才得解除草毒。故至今仍有“茶解药性”之说。陆羽的《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自鲁周公。”至今,我国用茶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将野茶变为人工培植,也达二千多载。古人十分重视茶,以茶为聘礼,称为“下茶”,还以茶为祭祀之贡品。《诗经》中就有咏茶之诗句,西晋诗人张载有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商路的打通,我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种,传至了印度,后又传至了英国等西欧国家,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一项贡献,我们应引以自豪。可是,今天的国人,却有崇英茶而卑国茶者,真是自轻自贱。  相似文献   

6.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7-47
正为宣传茶知识、传播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助推黔茶提升,11月14日下午,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共南明区委宣传部、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承办,贵阳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协办,以"多彩贵州绿茶好,黔茶飘香·品茗健康"为主题的贵州省普及茶文化系列活动之走进社区在贵阳市油榨社区逸天城举行。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好《贵州省  相似文献   

7.
湄潭县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理念,坚定茶产业“6456”(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交出高分值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  相似文献   

8.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9.
正盛世兴茶,就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认清和把握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切实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强茶叶标准、品牌和诚信建设,让消费者喝上生态茶、放心茶、健康茶。茶,源于中国、行于世界,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饮用茶和种植茶,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5月28至29日在遵义市湄潭县召开的2014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名各界嘉  相似文献   

10.
茶凉有度     
秋末 《学习导报》2011,(24):45-45
人走了,茶该不该凉,茶该凉,但要凉得有度。人走了,比如一个领导干部,从位置上退下来了,面前那杯茶当然该凉。你那杯茶,可不是北京街头的大碗茶,也不是苏州拙政园里茶楼的吞茶,杯子也不是人人都有的,茶汁里茶温里有你的职位、你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正>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以别具一格的品质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出产的"鱼钩茶""雀舌茶",已列为"贡品"进献朝廷。都匀毛尖茶是明代崇祯年间以来历代皇室的贡茶,素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3,(2):8-8
2012年12月29日,由贵州省农委会、省经信委主办的“国酒茅台·国品黔茶”黔茶高端推广会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在北京演绎“黔茶故事”。此次活动,是依托国酒茅台品牌力和渠道力助推“黔茶出山”的一大举措,旨在推介黔茶优质产品,展示黔茶产业成果,宣传黔茶产业商机,加快黔茶渠道建设,提升黔茶品牌价值,助推黔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丈化的发祥地,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文从历史、自然、人文等方面弘扬"西湖龙井"茶的绝佳品质,分析了"杭为茶都"的优越条件,提出了打造茶都的若干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4.
正《茶经》记载"茶者,紫为上......"紫茶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在望谟县郊纳镇,就生长着这种茶树,当地人称为八步茶,又名"紫娟茶"。紫娟茶花青素和咖啡碱含量较其他茶类高,茶汤滋味较苦,具有一定保健功效。位于郊纳镇冗岩村、铁炉村、八步村的八步古茶树保护  相似文献   

15.
漆云 《当代贵州》2023,(24):46-47
<正>贵州爱茶、护茶、懂茶的这份用心激发起邹裕波对推广黔茶的热情,“我要在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打造出以茶舒心、以茶会友、以茶识黔的一亩三分地。”“一亩茶舍”由此孕育而生。“从茶里能感受到最天然的贵州,这份高山好茶的韵味能褪去繁忙生活中的疲惫。”仲夏,走进北京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的“一亩茶舍”,现代化的装修风格搭载着来自贵州深山的好茶,绿柳成荫中飘荡着幽幽茶香,宛若踏入繁华都市中的一片清净之地。  相似文献   

16.
石阡是苔茶的故乡。石阡苔茶品质优良,历史悠久。据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即今天的石阡县。据《贵州通史》载:“石阡茶,湄尖茶皆为贡品”。  相似文献   

17.
付松 《当代贵州》2013,(14):20-21
乘船畅游甲茶河是另一种感受,即便是一只鸟的身影从船头掠过,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到平塘,甲茶不能不去。去甲茶,在于甲茶之美。美在清幽淡雅,美在阴柔含蓄,美在俊秀神奇。那是山重水复之后的豁然开朗,那是置身胜景之后的久远遐想,那是怦然心动之后的悠长回味……瀑之劲初夏时节,雨量充沛。走进甲茶景区,百米之外就听见水响如雷,透过竹林和杂树,甲茶瀑布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18.
秦涛  李唯睿 《当代贵州》2014,(35):52-53
正湄潭农商行把思想统一到"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上来,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加大对茶叶产业的信贷投入。发挥信贷资金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和扶持地方特色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直至其成长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地方金融机构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湄潭农村商业银行所扶持的客  相似文献   

19.
正茶与文化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自古以来,茶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文化的附丽,茶只是一片树叶,而真正的佳茗,除了其本身绝佳的品质外,与文化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茶史黔茶见诸史料已逾1500年,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称赞黔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此后千余年,对黔茶的称道更是屡屡见诸历代文献。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已知的贵州古茶树物种有大厂茶(原称四球茶)、五柱茶、秃房茶、榕江茶、大树茶等,包含了茶组植物的4个系6个种,同时还有一批尚待定名的茶种。植物学家公认的是物种多的地区也就是该种作物的起源中心,所以贵州属于茶树原产地地理起源中心,是有充分依据的,也是不需要争论的。贵州古茶树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以贵阳为中轴线,野生型茶树大部分分布在西部,栽培型茶树主要在中部和东部,如大厂茶集中在黔西南和黔南的七八个县,分布范围超过了云南和广西;秃房茶和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