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主要体现为通过对权力主体道德知识的灌输,培育其权力道德意识、以期能够自觉践行权力道德价值的活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这种"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已不能适应现时代权力道德教育的需要。必须转换教育范式,从"知识导向型"转向"生活导向型",让权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各级权力主体在生活中体味权力道德的真谛、自主体认,形成自主道德选择,培育权力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李月玲  王秀阁 《理论导刊》2012,(8):42-43,4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及外部环境不断变迁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从"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而受到不同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研究范式,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弃"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利弊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6)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是不能改变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价值取向、目标、主体观和方法的现代转换,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逐步过渡,不断践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研究文献、课题等资料的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思潮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影响范式",这一范式以研究社会思潮的"影响"问题为基本学术旨趣,围绕"影响-批判"这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以"思潮批判"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另一种是"引领范式",这一范式以研究社会思潮的"引领"问题为基本学术旨趣,围绕"引领-共识"这个基本范畴,初步形成了以"主体引领"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未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思潮研究范式更好地实现由"影响范式"向"引领范式"的转换:要在继承"影响范式"研究成果基础上谋求范式转换,紧紧围绕"引领人"这个核心问题推进范式转换,在回应实践问题过程中最终完成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相同步,与变化莫测的国际风云和国际潮流相伴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人学研究范式"和多种研究范式。文章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现状,审视"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发展的逻辑必然、反思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超越和扬弃两种研究范式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构建个人与社会"互构谐变"观,实现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肖应连 《学理论》2013,(29):352-354
受到某些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迫灌输性、政治规范论、理论教条主义、封闭性为特征的范式;为了迎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当代高校政治教育范式应向"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学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道德认识发展水平来确定道德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体现层次性、阶段性,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郝玉庆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利益关系 ,所以马克思断言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道德观的基础是利益观 ,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利益观。有的同志对利益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 ,误以为当人想要什么时能得到什么就是利益。并因此而误把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理解成对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对于一些人不正当的愿望要求不敢批评纠正 ,而是一味地顺情说好话 ,甚至把迁就姑息某些不正当的主观要…  相似文献   

12.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道德得以发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道德行为得以养成的基点,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与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化趋势发展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实现道德和利益的整合,这是德育人性化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在德育实施中,应当注重更改原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4.
鲍贤杰 《理论导刊》2007,1(12):58-60
仅通过理性教育,仅在认知层面上向社会成员灌输道德判断标准,对提升整个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社会成员"道德不作为"——其症结是人们践履道德行为的动机缺欠——这一问意,当务之急,是要在继续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下大力气为社会成员提供践履道德的必要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6)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是重点工作,而在道德教育中,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是大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利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大学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能力以及道德外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要求从曾经的高标降为当下的底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标的道德要求造成教育对象产生了对比失误,而底线的道德教育要求则造成教育对象产生了同化失误。要提高道德教育实效,依据态度差异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特征这一原理,教育者要合理控制与教育对象的道德态度差异,并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和"社会支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的本源性的活动,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在此,马克思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自由本体论。他从"实践哲学"的范式去阐释自由,从而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上,揭示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指明了规范性的道德原则不是立基于超验实体,而是根源于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与其他道德哲学区分开来。马克思揭示了道德的根源、本质及功能,破除了西方伦理学史上长期存在的"道德幻象",从而使道德的本来面目得以呈现。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而彰显了一种"真正的人的道德"——人的生存正义。道德不再是利益冲突的麻醉剂,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真正的共同体之中,人与他人之间实现了内在有机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浅谈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周文岳社会主义道德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注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有人认为,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  相似文献   

19.
邢斌 《学理论》2014,(6):40-41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公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日趋明显,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面对如此社会现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着手,探究根源以期找到公德缺失的真正原因。基于现有研究,概括总结了社会公德缺失的多种原因,并提出了以现代化为范式和从人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公德缺失原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社会向零边际成本社会的转型,涉及两种范式转换。其一是由垂直整合模式向协同共享模式的经济范式转换;其二则是由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政治范式转换。从广义政治的理论视角来解读零边际成本社会的诸多构成要素,如产消者、物联网、新型合作社等等,我们发现零边际成本社会遵循的政治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广义政治理论的精神实质。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