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和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村经济发展要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要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三是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离土不离乡”、“离土也离乡”等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实现从“重产量”到“重效益”的转变,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四个转变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首先要得到市场的承认,才能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搞生产先找市场,这对农民和各级农业、农村干部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多方面探讨了实现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大,这与庞大的中国农业人口基数相关;二是转移过程割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的农民到城市的农民工的转变过程,实现地域和职业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的转变过程,实现身份和认同的转变。那么,农民工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在实践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所在,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理论探索》2004,(2):42-4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素质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当前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拆除城乡壁垒 ,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但其背后掩盖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正不断显现出来。只有坚持新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解决新时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与此同时,政府发展战略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当前,我国政府发展战略正面临着五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向重全面发展转变;从重城市建设向重人口城市化转变;从重物质资本投入向重人力资本投入转变;从重生产投资向重生活消费转变;从重初次分配向重再分配转变。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 ,中国面临着数以亿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进而由非农化向城镇化发展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就业风险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创新性地发现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间接的;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风险较大,形势不客乐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以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平稳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亟待提高素质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模式,主动适应农民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增强职业教育意识、规范转移制度,并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实现市场化运作,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理论简要评价,提炼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就地转移,就地消化;向小城镇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本文的结论是:只有通过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才是现阶段客观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就业,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政府选择的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实施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对当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外部性问题内在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如何激励正外部性的转移与避免负外部性的转移。转移外部性问题内在化要采取道德规范、社会约束等非公共解决方法和征税、补贴等公共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一个制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十二五规划"注重的是通过城镇化建设创造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和谐的转移需要建设有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完成,制度变革是关键,而这种变革是包含产权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劳动保障制度以及若干外围支撑制度在内的一个制度束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农村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还很脆弱,如何不失时机正确引导、适度转移,并尽最大努力进行合理开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沉重的城市就业机会的压力和我国经济创造就业能力下降的实际, 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是向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就业; 二是培育农村集镇、发展乡镇企业来消化劳动力; 三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和跨国流动; 四是加强青少年教育来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五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于其重要性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之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分析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潜在并且是十分重要的,如若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本,不仅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对三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现规模经营。为此,需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城镇化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谦 《理论导刊》2005,(10):56-58
发展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原因在于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可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的思路推进城镇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农业领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面临诸多困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题解”在农业内部,应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入手,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创业)渠道。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障碍、路径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转移渠道不畅、保障机制滞后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一个有效转移的运行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