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论是法治还是德治 ,都是历史的产物。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既是法治与德治内在统一性的要求 ,也是实现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关键。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统一 ,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经济基础 ,而不能脱离或超越这一基础 ;在此前提下 ,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历史统一 ,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相似文献   

2.
项羽在进入咸阳灭亡秦朝之后为何不建都关中?而是将彭城(今徐州)作为都城,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在项羽抗击秦军的过程中,项羽采取了较为野蛮的屠杀政策,对秦人进行残酷的报复,最终使得项羽无法得到关中秦人的信任与拥护。如果当时项羽定都关中,就会产生一个战略上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项羽的军队马上要出关争夺天下,需要一个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的基地;另一方面却是关中初定,秦人不服,需要重兵镇守,然后再慢慢使秦人向项羽效忠,非数年经营不能见效。与项羽在关中不得民心,无法建立基业相比,项羽在东、南部地区有着较好的基础,这是他在彭城定都的客观原因,体现了"怀楚"的合理性。然而,如果项羽定都关中,可以起到三个战略作用,一是可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和中原战场;二是远离诸侯纷争,拥有较为稳固的后方;三是能够赢得稳定的时间,使各国人才各为其主,使敌对力量分散,这样山东乱起,偏师结诸侯之力,尽可定之。  相似文献   

3.
《史记·项羽本纪》所载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之事,是项羽身后二千余年被人诟病的主要问题,但揆诸史籍,关于此事的记载非常可疑,一是资料来源的单一性,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供考证;二是极端地不合情理,不符合事物的正常逻辑。经考证分析,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通过巧妙的周旋与众人的帮助,逃回了军营,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鸿门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宴会.直到今天,鸿门宴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人们长期探索却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项羽为什么没有诛杀刘邦? 对于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世人多认为是项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陈胜 《学理论》2010,(17):80-81
"德治"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影响至今。研究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分析它的主要内涵,认清它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这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代史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二者的异同优劣加以对比。《史记》因将项羽列入本纪,对汉武和景帝皆有贬词,并抨击酷吏,张扬游侠,所以历来被腐儒们诬为“谤书”;其中尤以《货殖列传》遭到非议最为强烈。首先反对的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他认为司马迁“序货殖,则轻仁义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自觉的层面审视历史人物,以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多维度考察历史人物行为,才能突破对历史人物价值判断的传统思维。以此研究项羽,对项羽的性格与行为特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往认识的合理与矛盾等,都会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伦理准则是义利统一 ,关键环节是贤者治国 ,核心内容是民本文化 ,理想追求是三大和谐 ,在面向 2 1世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弘扬优秀传统 ,为以德治国服务。  相似文献   

9.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抗秦,三年后他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将领,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划分天下,分封诸侯,发布政令,建号“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他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他悲歌慷慨,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10.
江 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部长会议上 ,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在对我国国情和全球环境的冷静分析下提出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 ,我们应从中汲取精华 ,古为今用。一、“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儒家主张德治 ,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 ,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以德治国”的操作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本文对中国历史上德治的源起、德治的文化定位与政治定位 ,以及当代德治的学理合理性和操作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德治”是对于构成君主政治的全部统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概括 ,当代德治显然不会是传统德治的简单重复。在现代社会理念的观照下 ,法制与道德是社会政治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可偏废 ,缺一不可。而把握“德治”的操作合理性将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 ,否则 ,人们期期以待的当代中国道德文明仍然不免是画饼而已。  相似文献   

13.
胡燕群 《民主》2011,(12):41-43
10万年前,一位三十岁的建德人留下了自己的牙齿,这便是考古史上的"建德人",从此揭开了人类发展史"浙江篇"的序幕。1300年前,水运时代,建德梅城繁荣昌盛,成为古严州之府地。最终,天下梅花半朵归梅城。50年前,新中国建成第一座"三自"水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  相似文献   

14.
史彤 《各界》2008,(6):39-42
殉情美人,非亡国女色   在历史的记载和常人的印象中,项羽都是一个残暴的人;但是,人们都忽略了项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相似文献   

15.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位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也值得今人加以吸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德治及其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思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方式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问题时,关于德治与法治建设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德治与法治是与特定的社会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的。统治型的社会治理客观上有着德治的要求,但是,由于这种社会治理是在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德治。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属于法治的范畴,却在突出法治的同时排斥了德治。只有公共管理所预示着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才是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社会治理。在德治建设中,关键是着力于制度安排上的德治,而不是寄希望于教育,可以通过德治化的制度建设来为人们的道德信念的生成提供客观保障。  相似文献   

17.
弱者幸存     
秦末,章邯命王离领军20万围巨鹿,自领20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巨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胜负只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8.
弱者幸存     
陶杰 《党政论坛》2008,(16):59-59
秦末,章邯命王离领军20万围巨鹿,自领20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巨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胜负只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五帝本纪》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主旨隐喻观。《五帝本纪》的主旨隐喻主要表现为"德"和"礼"两个方面。为达此目的,司马迁专门采取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而非历史学著作常用的记事方式,这可以说是司马迁的一大发明。对五帝的描述,司马迁突出了其"德"与"礼"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五帝立天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吴世祥 《各界》2012,(12):57-59
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并最终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萧何据守关中,不断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因此,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论功行赏时,把萧何评为第一功臣。不料,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的后代子孙刘秀重新争夺天下时,上天垂顾,居然也给了他一个萧何似的人物,协助他击败各路豪强,开了东汉近两百年的基业。刘秀身边这位萧何似的人物,就是一代名臣寇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