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燕 《瞭望》1995,(51)
描述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不少人喜欢用这样一个词——火爆!不是吗,从年初“三红”《红粉》、《红尘》、《红番区》的联袂登台,到一路追杀过来,直至岁尾仍赫然于各大影院海报上的好莱坞枪战明星,中国观众在领略了施瓦辛格的勇武和阿甘的木讷后,同样被红樱桃残酷的美所震撼,再加上张艺谋的沉郁、姜文的热烈,国内电影市场可谓一片“阳光灿烂”.面对久违的观众和不断被刷新的票房纪录,中国电影界有发行放映人员忙碌之后的兴奋,有主创人员踌躇满志的自信,有无羹可分者  相似文献   

2.
进口大片的市场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珍珠港》吗?——在短暂的沉寂后,进口大片又成为人们日常谈话的中心。今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接连推出三部进口大片,速度和力度均为前所未见。其中《珍珠港》的上映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热潮,使大片再度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自从1995年以来,“进口十部大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每年一度的盛事。《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一大串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使美国大片俨然成为激活中国电影市场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3.
岁末年初,国产大片的不俗票房和口碑,让观众看到了电影的希望新年伊始传来好消息:周星驰沥血3年的科幻巨作《长江七号》即将一飞冲天,周杰伦的《大灌篮》也将引领"80后"度过一个劲爆的春节;紧接着是赵本山的《龙过鼠年》、阿甘的《大电影2.0》以及英达的《鸿运高照》等热热闹闹的喜剧贺岁片。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我国电影界相继推出《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周恩来》等巨片,在拷贝发行与票房方面出现喜人的现象。然而整个电影经济长期失衡的局面尚未扭转,电影制片厂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重,其中不少大厂仍负债累累。走出经济困境,已成为电影界内外关注的“热点”。 电影经济同每一位观众都有直接的联系。电影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自诞生起就带着深深的经济烙印,电影艺术、技术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经济的运转为载体。没有观众的踊跃购票,就不会有电影的发展和繁荣。电影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七一”前后,电影战线捷报频传:继故事片《焦裕禄》等首批向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献礼片上映后,第二批献礼片——《开天辟地》、《大决战》、《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烈火金钢》、《我们走向未来》等又相继问世。这些影片在观众中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最近称赞;“电影界拍了几部好片子,这是电影界给党的70周年最实际的献礼”。  相似文献   

6.
一部国产大片《英雄》让年底的电影市场大大红火了 一把。这一年,国家对社会资本打开了文化市场大门,国内各种文化产品好戏不断, 《和你在一起》、《铁齿铜牙纪晓岚》、《激情燃烧的岁月》……,个个都令观众记忆犹新。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2006年国产大片的丰收吹响了中国电影市场全面复苏的号角2006年末,中国电影业迎来“豹尾”:花掉3.6亿元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大片的种种议论。2006年既不缺少大片,也不缺少成功的小成本制作,更不缺少国际大奖。但大片独霸市场、风光无二的现实不能不促使人们认真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片?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8.
岁尾年初,随着《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大片的热映,电影高票价问题再次凸现。中国电影走过百年,电影投资也从十几万、几十万一直攀升到《无极》的三个多亿。高投资必然期待高回报,这从陈凯歌夫妻俩旋风似的周旋于各大媒体,张艺谋煞费苦心地在丽江大摆流水席,由此可见黄金贺岁档对于观众的争夺是何等惨烈。问题明摆着,票价动辄50元、80元, 即便是特别喜欢电影的人,也难免在高票价前无奈地“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9.
陈鹏 《瞭望》2008,(50)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片?是《赤壁》《画皮》这样看过就扔的,还是让我们回味良久、自我叩问的佳作?认真回顾2008年,你很难再找出第二部能与《梅兰芳》比肩的电影精品,这部大片以梅兰芳的完美身形为今年的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10.
通过战争折射人性,反思历史也有望成为国产战争大片的新趋势冯小刚的《集结号》刚吹响一周,就创下2007年华语电影单周票房7000万元的新纪录。但部分观众被这部战争大片搞懵了,这与我们习以为常的"战争"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它在渲染残酷惨烈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钱才芙 《学理论》2010,(25):169-170
《机器侠》作为中国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标示着中国电影产业寻求类型制作新突破的努力,影片直接与《变形金刚》交锋,虽然并未达成完满的结局,但是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文章从影片的艺术叙事和产业价值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评价了影片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对今后产业运行提出了可以尝试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2.
一位电影界的朋友来电话,问我听早晨的新闻广播没有。听是照例听的,只是当时有事情打岔了,不少消息听而不闻;经他一问,发了下怔,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他提醒我注意的是电影《黄土地》在波兰一九八六年电影观摩中受冷落的消息。承他关照,于是找《光明日报》来看了个究竟。 据报道来看,说“冷落”似乎还算是轻描淡写。一家电影院是几百张宽大舒适的座椅上竟无一名观众,对着空气在放映;其他两家是观众零零落落,放映到十来分钟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外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是代表中国政府专门从事对外合拍电影经营管理业务的机构。短短10年间,对外合拍电影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80年代,中国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拍摄了近200部电影,其中故事片近60部,纪录片130多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只和苏联合拍过一部故事片《风从东方来》,和法国合拍过一部儿童片《风筝》,还有世界著名电影家伊文思先生在华拍过一些新闻纪录片。 中国对外敞开友好合作大门后,以其丰富独特的文物古迹、绮丽多姿的风光、勤劳勇敢的人民以及种种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及台港电影同行、制片商。已经和中国合作完成摄制影片的有:美国的《太阳帝国》、《爱船》、《相逢在北京》、《中国奇观》,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末代皇帝》,加拿大的《秦始皇》、《白求恩》;法国的《花轿泪》,日本的《天平之甍》、《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熊猫的故事》,香港的《火烧圓明园》、《垂帘听政》、《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芬兰、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合作拍摄了一批纪录片。仅在1989年,就完成了合作拍片20部。  相似文献   

14.
只要对“文革”十年造成的文化断裂还有点记忆,面对上升时期(1976—1986)电影取得的成就,人们就不能不激动。十年摄制近千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水平的优秀之作,从不同侧面反映、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一批光彩照人的银幕形象走进千百万观众的心灵。至于电影观念的进步、电影结构和电影语言的拓展、电影形态的丰富,不仅与那“百花凋残,万马齐喑”的十年不可同日而语,也是“文革”以前的年代所不能比拟的。今天电影艺术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最近,上海《文汇报》和《中国电影时报》举办的“新时期十年电影奖”得到了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观众的广泛而热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金黎 《瞭望》1991,(22)
电影《焦裕禄》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是电影工作者所始料不及的。这部影片发行拷贝近600个,创国产影片拷贝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影片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近些年来不多见的。这部影片的成功,也引起电影界人士的深刻思考,从中受到启迪。 由于受商品经济浪潮和其它姊妹艺术的冲击,一向被称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电影,票房价值下跌,陷入空前的经济困境。如何摆脱困境?电影界同仁作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从所谓“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片到追求商业性的娱乐片,从学习西方赶时髦的言情说爱到迎合部分观众欣赏心理的凶杀打斗片……。一个时期以来,电影界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4,(9):4-5
2000年8月,一部名叫《生死抉择》的电影开始在国内上映。该片上映时间不长,便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的票房收入超过同期所有进口的“美国大片”。《生死抉择》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观众?这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塑造了清正廉洁、勇斗邪恶、一身正气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同腐败作斗争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曾是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骄子,创造过极大的辉煌,高峰期年观众数曾达290亿人次.然而,近一二年,观众数仅30亿人次,可谓一落千丈.电影不景气 原因在哪里?面对这一状况,中国电影界有人惊呼,有人叫苦,但更多的人则是冷静地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初,人们多从外部环境寻找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就象当初电影冲击舞台演出一样,电视、激光视盘、录像的出现,也使不少观众离开了影院.电影要保持昔日的辉煌实在太难.然而,在经过反复讨论、思考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只是中国电影不景气的表层原因,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电影本身:国产故事片缺乏精品,没有能力把失落的观众吸引  相似文献   

18.
焦点人物     
《瞭望》2005,(36)
傅彪:“居家好男人”痛别观众8月30日,肝癌夺去了深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影视演员傅彪的生命,今年42岁的傅彪生长在北京,做过话剧演员、说唱演员、相声演员。1995年,出演了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相貌平平的傅彪获得很大成功。1997年出演了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大陆影坛当红的男星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一回赢家     
一部电影得了包括“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中的6个大英,电影界内外都认为苏小卫和丈夫霍建起真是太幸运了。一部《赢家》也输实使作为编剧的苏小卫一夜成名。但面对鲜花、掌声,苏小卫感到的是压力,同时她付出的也是希望能够再创。佳绩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2)
1934年摄制的《体育皇后》表现出"体育真精神"与电影新审美、1957年摄制的《女篮五号》以谢晋的家国叙事歌颂新中国体育,1981年摄制的《沙鸥》运用更加电影化的影像语言表现拼搏金牌。这三部中国体育电影印证和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电视体育报道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