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社会的孕育、演进、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进化和生态支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的主体能力对自然界的影响尚不足以造成全球性的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加之有些影响需要经过长期的累积才能显现出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尚未以剧烈冲突和严重紧张的状态呈现出来,因而环境与生态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危机与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盲目地改造与征服自然,带给人类丰富多彩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值此世纪之交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们都在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思考。生存与发展,作为人类迈向新世纪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自然成为人们思考的中心。 一 危机感是20世纪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结,而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人类在对自身利益孜孜以求的同时,与自然界的关系正在急剧恶化:世界人口“爆炸式”地增长;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严重的公害事件时有发生……。人类对自然界的重压已经达到使其所难以承受的临界点。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8倍,工业生产增长了100多倍,这种增长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地球支持人类及其他生物物种的能力严重削弱。大气系统受到干扰,“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使人类和其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蒙培元 《新视野》2002,(6):42-46
“生态”与“生态学”的概念是20世纪西方人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问题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但是,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又不是一个现代的问题,而是从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早就存在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不能离开自然界的“环境”与“条件”的,人类随时随地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究竟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就有生态问题,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生态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指的是人与生物圈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舒适生活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肇始于我国对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传统发展观的根源表征于人们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失衡;其认识误区表现在以经济增长取代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漠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从而引发了生态和环境的诸多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就是要体现其根本要求,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生态和环境等问题,体现对于人类自身的终极人文关怀,从而实现人类发展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休闲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休闲消费的迅速增长积极推动了休闲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的发展和休闲娱乐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休闲娱乐的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取、污染环境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休闲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生态危机给休闲经济带来的破坏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及文明的发展;第二,生态自然资源、能源等无法充分满足休闲业的需求;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休闲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许多休闲活动无法开展,从而严重损害休闲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价值——价值域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荣 《理论研究》2004,(12):33-35
由于传统价值观、发展观的影响,人们一直忽视环境价值。人们自发地把环境当成一种前提,认为对它的怎样利用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存在评价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危机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念和历史,觉得环境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其价值理所当然地包容于价值域中。我们只有认识、重视并凸显出环境价值的实际存在性,才能在一定意义上真正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平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人口、粮食、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厘清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也就无法生成人和人类社会。但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自在自然”被转变为“人化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中国意蕴在于,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余金成 《探索》2011,(6):157-164
把人类作为整体考察并分析其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生命自由是人在与自然界关系层次上形成的一般价值观:由于天赋意识能力且其成果具积累作用,人类将在自然界许可的范围内不断进步,呈现为生存时间延长和活动方式自主的生命自由趋势;后者在实践中既体现为人们能力自由发展的个人平等目标,又体现为个人自觉接受规约的社会民主目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当代人类依据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现实需要形成的体现生命自由趋势的两种具体价值现形式,将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互动过程中最终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长期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各种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到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公地悲剧”随时可能发生。这不仅是环境问题和某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而且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更是国际问题。只有奉行“和生原理”才能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倡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是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发展中遭遇严重困惑的时代。现代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理论疑问。在人类提高开发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以及一系列伦理困惑。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的真正“世界历史进程”,使“人类共命运”的问题以空前尖锐  相似文献   

17.
环境人权是为了应对环境危机、消除环境问题对人及自然界的生存甚至生命健康的侵害而提出的,它不同于传统人权的地方在于将代表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保护和人权有效关联,人权依赖于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也依赖于现行人权的行使,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寻求实现和维系人类生命的最高质量。然而,现实中环境人权的实质是一种基本权利,政府由于其固有的扩张性以及权力寻租往往在决策时以牺牲人类同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上的发展,从而侵犯了环境人权,因此政府决策通常成为环境人权实现的极大阻碍。  相似文献   

18.
全球伦理──世纪之交的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直接关系到ZI世纪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念系统,建立一套能为全人类所认同、所接受、所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全球伦理。一、时代迫切需要建立全球伦理全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本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日趋尖锐,到了今天,已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  相似文献   

19.
陶溶 《唯实》2000,(3):32-35
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 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问题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从70年代开始,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已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 人类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无节制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联合国专家曾撰文警告有十大祸患威胁人类。一是土壤遭到破坏,肥力下降,剥蚀严重。全球每年流失土壤250亿吨以上,毁坏农田300多万公顷。二是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三是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地球上共有300万种生…  相似文献   

20.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