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总结礼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提炼礼仪文化中的"仁德""和合""以人为本"等优秀思想精髓。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思想理念,正是"礼仪之邦"得以续存的基因密码。文章建构了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跨时代价值通道,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
杨国英 《当代贵州》2014,(29):59-59
正在中国礼制文化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不少重要的礼书,最后合成为《周礼》、《仪礼》、《礼记》。从西晋开始,朝廷就按照这些礼经里面的一些结构框架来编制国家的礼制,如根据吉、嘉、军、宾、凶"五礼"制定礼仪。自此以后,大约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五礼"重新编制、修改、调整。像中国文化这样把繁复、冗杂的礼仪编成一个整体,编制出"五礼"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多年里传  相似文献   

3.
正一谈到礼,人们马上想到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文明行为规范;而一提到中华传统礼德,就有人视其为"枷锁""束缚",对之"嗤之以鼻"。这种对中华传统礼德的误解,令人唏嘘。其实,中华传统礼德的内涵相当丰富。中华传统礼德的内涵《说文解字》载:"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早是祭神祈福用的礼器,引申为敬神的一种心态和秩序,后由礼引申为礼仪法度,再引申为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礼,是区分人与动物的规范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礼记·曲礼》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相似文献   

4.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是礼仪大国,诸多与古代中国发生过外交关系的国家因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竞相仿效中华礼仪。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从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古代中国礼仪的痕迹。然而,晚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丽娟 《世纪桥》2010,(7):79-80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注重礼仪,以礼待人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作为有理想、有知识的21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学习和掌握现代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这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塑造美好形象、适应社会需要的内在要求。针对大学生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有关乙未"台湾民主国"成立庆典上的礼仪细节,至今仍为众多研究者所忽视.在礼仪已被高度政治化、被确定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严格的政治制度的清代,接受台湾绅民拥戴担任"总统"的唐景崧在庆典上遥向清帝行三跪九叩首礼,而台湾绅民代表则对唐景崧行进见内外王公之两跪六叩首礼,从中不难看出,当年台湾绅民虽然宣布"自主",但显然将所成立的"台湾民主国"界定为大清皇帝治下的政权,而非与大清国闹分裂、搞独立.  相似文献   

8.
李娜 《实事求是》2016,(5):97-101
在维吾尔族男性的人生礼仪体系中,割礼是继诞生礼、命名礼、摇床礼之后的第四个礼仪,是仅次于婚礼的一个重要的人生礼仪。“割礼”由来已久,与宗教意识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维吾尔族的割礼仪式及其文化功能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关注了现代化背景下该传统习俗在代代传承中悄然发生的变化,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史知识     
正戒奢宁俭语出《论语·八佾》,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是鲁国人,他问孔子"礼之本"。孔子说:"这个问题十分重大!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备,不如悲戚。"寻章摘句语出《三国志》,旧指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现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寻,寻找;章,篇章;摘,摘录。  相似文献   

10.
礼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的称谓。作为南宋著名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如何看待礼仪文化?《朱子家礼》一书有哪些影响和现实意义?朱熹重整礼学对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记者就此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 《学习论坛》2008,24(2):66-6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礼教的优秀传统,孕育了丰厚的礼仪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促"和谐".传统的礼仪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中,不仅对于陶冶人心、规范人伦、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和谐、稳定与发展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14.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社交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礼节礼仪台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亲朋好友间的相见时,也惯以拥抱为礼,或吻面颊的亲吻礼。台湾的高山族雅美人在迎客时,一般惯施吻鼻礼(即用自己的鼻子轻轻地擦吻来宾的鼻尖),以示最崇高的敬意。台湾信奉佛教的人社交礼节为双手合十礼。  相似文献   

16.
彭林 《党建文汇》2013,(12):45-45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17.
罗晓林 《世纪桥》2011,(1):27-28
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研究、整理,形成传世的《周礼》、《礼记》、《仪礼》。从“三礼”中探究西周礼仪教育成功的因素,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置合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支部生活》2008,(3):25-26
2007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以倡导社交礼仪,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涉外礼泌为重点,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人文奥运、礼仪天津”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早在夏代之前.“礼”就已经存在。随着宗法制度的产生,到了周代,周公对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祭祀礼仪及传统习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改造,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莹婷 《学习月刊》2012,(12):97-98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从而使人类脱离纯粹的自然状况。我国自古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开展礼仪教育对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人际关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1、礼仪是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礼仪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