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八十年代初,我国牛场多采用向牛网胃投放磁棒防治牛创伤性网胃炎,但由于磁棒短(6~7 cm长),吸附力有限,故1~2年后,由于超过其吸附能力,或吸附的铁器异物超过磁棒长度,而使磁棒失去保护的作用。网胃炎、心包炎又重新出现,而且吸满铁质异物的磁棒表面呈刺猬状直接刺激胃壁发生炎症,故牛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等前胃疾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
牛误食铁质锐物致病死亡造成全国每年十多亿元的经济损失,而现有的牛胃取铁器及牛胃投放磁棒为开放磁路,吸力小,安全方便性差。腔式强磁牛胃取铁器(简称取铁器)及窗式牛胃投放磁棒(简称磁棒),根据磁相互作用原理,采用磁王材料并对其磁场浓缩聚集,磁路闭合磁吸力成倍增强,结构上采用防护措施保证了安全、方便可靠地对牛创伤性网胃炎进行有效的防治。通过动物实验,用取铁器对门诊118头奶、黄病牛进行取铁试验,取铁率达98.3%,食道未发生损伤;牛胃投放磁棒作54次吸取试验,头次吸出率为92.6%,2次吸出率达5.6%,3次吸出率仅占1.8%;磁棒预防效果试验,磁棒投放牛胃后再投入15枚铁质异物,两月后用取铁器1次将磁棒连同吸入磁棒窗孔的15枚铁质异物一起取出。对故意混入饲草内的27根铁质异物,牛食后,经124天的观察,由于胃中磁棒的预防作用,无任何创网炎症状,一切正常,后剖检网胃无创网炎病理痕迹;对混饲27枚铁物经4次吸取,第3次连同磁棒吸出,剖检网胃及其他脏器无遗留异物,取铁器腔中装铁芯后与磁棒对新离体网胃的刺入铁质锐物均有好的拔除效果。实验证明取铁器的取铁率达98%以上,磁 棒对误食铁物基本上能及时全部捕入其窗孔内。均有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会认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磁棒与取铁器均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3.
在预防牛创伤性网胃炎的措施中,尽管已有在磁棒基础上研制的磁笼,克服了对网胃粘膜的刺激,提高了保护率,但投放磁棒的方法仍在应用。但有人认为,磁棒上吸附过多异物后,不易用取铁器吸出,或拉出过程中会损伤贲门和食道。为此,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我院用烧烙法治疗牛皮肤真菌病15例,基本是一次治愈。具体治法 采用直径18~20mm,长50cm的螺丝杆或自制的25mm×35mm三角小烙铁一个。将牛保定于六柱栏内,助手用鼻钳子钳住牛鼻子,将小烙铁或螺丝杆用煤火烧红烧烙患部,由轻到重反复画烙3~4次,将磷屑或痴皮烙掉,以见到红色为宜。一般3~5天即可痊愈,日后逐渐长出新毛。本法安全、经济、易行,基层技术人员及畜主均可施术。但要掌握好烧烙深度,避免损坏真皮,使毛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5.
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牛抗体消长动态的LPB-ELISA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按一次免疫、首免后第15 d加强免疫和首免后第60 d加强免疫程序,对3组试验牛(每组牛20头)用O型口蹄疫疫苗进行了免疫。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用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测定了免疫牛O型口蹄疫抗体效价。结果,首免后第15 d加强免疫牛和第60 d加强免疫牛抗体水平较高,50%保护牛所占比例分别为56.3%和63.1%,完全受保护的牛所占比例分别为34.3%和29.5%。第60 d加强免疫牛的保护率要高于第15 d加强免疫牛和一次免疫牛的保护率。结果表明,首免后第60 d加强免疫是最理想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防创伤性网胃炎(简称创网)和创伤性心包炎(简称创心)的发生,向生产奶牛网胃内投放永恒磁铁棒(简称磁棒),磁棒在网胃内吸附一定数量铁质金属异物后,得不到及时的摘除,磁棒本身和异物除对网胃造成收缩运动障碍外,当异物的长度、直径、形状、锐利程度、方向及角度具备引起创网条件,并在腹压突然增高的条件下,即能发生创网和创心。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合水县进行羊肝片吸虫调查时,采用尼龙网套法采集水中螺蛳,证明本法快速、安全,螺蛳无损伤。尼龙网套的制备 用直径1mm的硬质铁丝,根据牛、羊蹄窝或所需不同而制作成不同规格的圆环,并留一与圆环平面平行的约10~15cm长的柄;另用孔径1~2mm的尼龙网作成端部封闭,深5~10cm,圆径大小同圆环的圆筒,然后将尼龙筒开端部翻过圆环平整地缝在上面,再用长40~50cm的竹棍套入圆环柄作把柄即成,另备盘子及网盖。  相似文献   

8.
牛巴贝虫 (又称梨形虫 )病是由梨形虫目 (Piro plasmea)巴贝科 (Babesiidae)巴贝属 (Babesia)中的双芽巴贝虫 (B .bigemina)和牛巴贝虫 (B .bovis)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牛感染该病后发病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症状为高热、黄疸、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等。近年来牛双芽巴贝虫病在信阳市周边乡、镇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根据其流行情况及病理表现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流行情况信阳市牛双芽巴贝虫病呈地域性流行 ,多发生在每年的 8~ 10月 ,病牛多为 2~ 5岁的黄牛和中国黑…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黑龙江省进行狗的寄生性蠕虫区系调查时,在犬体小肠内检获大量的胞囊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对虫体详细观察、染色制片和测量描绘,特别对虫体头节细心做了正面装片,绘制了正面图像,填补了空白。并对虫体形态测量获得重要数据为:①虫体长114cm(85~145cm),虫体最大宽度9.9mm(8~11mm);全长由414~592平均512.7个节片组成。②虫体成节的形状不是长度大于宽度,而是宽度显著大于长度:长2.47mm(1.65~2.97mm),宽5.52mm(4.31~6.84mm).③虫体成节内的卵巢分大小两叶,靠生殖孔一侧的为小叶,其长0.70mm(0.44~0.85mm),宽0.711mm(0.54~0.96mm);生殖孔对侧的叶为大叶、其长1.00mm(3.59~1.32mm),宽0.86mm(0.65mm~1.16mm)。④20%虫体的成熟节片内有一些为两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两个,分别开口于节片两侧,更有少数成节片内卵巢分三叶。以上这些数据和形态同以往学者的描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牛舌炎当地称麻疔,患牛多表现不食草,瘤胃臌气,流涎,舌红口温高,舌底长出2~3cm的肉刺,呈钉状。用臭牡丹治疗17例,治愈15例。  相似文献   

11.
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可引起牛死亡。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新引进牛和改良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高。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我国自贵州发现本病以后 ,相继在许多省 (区 )有发生本病的报道。因此 ,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防制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1.1 虫体抗原 将感染瑟氏泰勒虫的黄牛红细胞接种给免疫缺陷小鼠 ,当小鼠红细胞的染虫率达到15 %左右时 ,自心脏采血制成抗凝血。1.2 免疫荧光用载玻片  12穴载玻片 ,由日本带广原虫病分子…  相似文献   

12.
(一)兰州面碱对O型口蹄疫病毒的消毒作用:根据前一试验报告,5%的兰州面碱在2℃作用2小时,对A型口蹄疫病毒无杀毒效力。为验证前一试验结果,我们重复了试验。用12%的兰州面碱溶液,与等量20%的O型口蹄疫牛舌皮毒(阿克苏牛源毒,于试验室用牛保存28代)悬液均匀混合(混合后,面碱即6%,pH9.6,病毒为10%),于2℃和26℃分别放置30~40、60、120分钟后,接种猪(体重15~20公斤,系A型鸡胚毒效力试验用过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藏高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各类高原家畜种类繁多。有关西藏各类家畜血液生理指标虽由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和西藏畜牧兽医研究所先后对西藏高原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的血液生理常值作过测定,但目前仍有许多空白。其中西藏高原甲咂牛的血液生理指标尚缺如,也未见有关西藏高原同一生态区的甲咂牛、藏黄牛、牦牛血液生理值差异的报道。为此,我们于1989年8月对西藏高原南河谷工布江达县的甲咂牛、藏黄牛、牦牛的若干高原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工布江达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尼洋河谷区,约东经92°10′~94°20′15″,北纬29°25′17″~30°40′,海拔3600m,属山地灌丛草场。年降水量500~800mm。年平均气温5~7℃,≥0℃积温为2800~3300℃,≥10℃的日数约150天,日照较少,属高原温凉半湿润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上庄乡范某的1头8岁黄母牛,在产犊后笔者用精破抗1500单位×6支(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行肌肉注射,约10~15分钟突然出现狂燥,呼吸迫促,42次/分,心跳115次/分,体温40.5℃,全身出汗,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如指头大至核桃大的丘疹块,瘙痒不安,两耳根部肿胀,乳房呈暗紫色。治疗经过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5ml,0.2%地塞米松磷酸钠20ml,30分钟症状缓和,随给荆防败毒散加减一剂(炒荆芥60g,炒防风60g,柴胡60g,茯苓60g,炒地肤子60g,川芎40g,红花15g,苦参60g,桔梗40g,茵陈60g,白鲜皮60g  相似文献   

16.
一、病毒悬浮液之制备:将口蹄疫病毒材料研磨制成10~(-1)悬液,加抗生素处理4小时后,再稀释成10~(-2)、10~(-3)……各种滴度备用。 二、麻醉溶液之配制:秤取水合氯醛15克、葡萄糖15克,同时溶解于100毫升生理盐水中,用滤纸滤过后,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则可应用。 三、麻醉方法:牛保定后,静脉输入麻醉液80~150毫升(视牛个体大小和营养状况而定),几分钟之内,牛麻醉而卧倒,便可立即接种。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头管纤维瘤是常见的奶牛乳房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挤奶,降低产奶量,甚至造成乳头管闭锁,停止泌乳。笔者1986~1987年遇乳头管纤维瘤病20多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达60%以上。 临床表现 奶牛患乳头管纤维瘤时,乳头管内有黄豆粒、玉米粒大,或呈柱状的硬结节,触诊坚硬、有的可移动而无疼痛反应,用通乳针多数难以使其畅通。 手术方法 将病牛用吊带站立保定于六柱栏内。用保定宁按0.4~0.8ml/100kg计算剂量,加20ml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注射后5分钟左右,牛口角流涎,即可开始手术。用直径2mm的套管,内插入特制的剑头  相似文献   

18.
我县于1984~1986年,采用毗喹酮三胃注射治疗耕牛血吸虫病2627例,转阴率为98.72~100%,并对部分治疗牛进行了血液生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耕牛及分组:由疫区松湖乡和昌良乡选用自然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牛共55头,其中水牛30头、黄牛25头。共分4个组:试验1组20头水牛,按10mg/kg剂量三胃注射;试验2组有黄牛15头,按15mg/kg剂量三胃注射;对照1组有10头水牛,按25mg/k6剂量口服;对照2组有黄牛10头,按30mg/kg口服。 2.测定项目和方法: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个月测定以下生理指数:红细胞数(试  相似文献   

19.
院野生动物室1984年起对石鸡进行人工驯化并获成功。在右鸡疫病研究中,发现感染有多种寄生虫,在成年石鸡胰管内检到一种吸虫,经鉴定为双腔科的Lyperosomum schikhobalovi吸虫,该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虫体形态特征 新鲜虫体呈棕红色、扁平半透明、带状。体长4~13mm,宽0.362~0.638mm。口吸盘圆形,位于虫体前端,直径为0.196~0.282mm,平均0.225mm。腹吸盘圆形,略大,位于口吸盘后0.372mm处,直径为0.211~0.296mm,平均0.264mm。口吸盘底是口孔,下接咽,咽呈短椭圆形,  相似文献   

20.
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牛腹腔丝虫产生的微丝蚴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微丝蚴随血液流到牛体表毛细血管,当中间宿主按蚊、伊蚊等吸血昆虫叮咬牛时,将微丝蚴吸入蚊体,在蚊体内蜕化发育成幼虫后到达蚊的吻突部,若蚊虫再叮咬绵羊或山羊(马骡等其它家畜)时,便将侵袭性幼虫传播给羊。幼虫在羊体内进入脑脊髓,损伤脑神经组织,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临床表现以麻痹为特征。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12~60%,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