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相继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并加以探索实践,以期改变西方奉行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险象。随后欧美国家的许多执政党(社会党、社民党或工党)也开始效尤,一时间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第三条道路”引导下的英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首相布莱尔一上台便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布莱尔主义”,并把它作为英制定内外政策的指导原则。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可以说“第三条道路”在英国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运用,它不仅推动了英的内政改革,而且也为英从一个衰弱的老牌帝国走向一个重量级的国际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这个雄心勃勃的最年轻首相日益从一个英国首相跻身于“国际首相”的行列。一、“布莱尔主义”的政策思想布莱尔首相是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的领头羊,因此,“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多的英国色彩。他主张从社会民主主义与…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英国工党领袖、新首相布莱尔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布莱尔主义”,在英国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第三条道路”,是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它既有别于...  相似文献   

4.
英国"第三条道路"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适应英国国内阶级变化和政治经济改革,适应全球性经济、科技、社会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变化而出现的新的政治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探讨"第三条道路"发端于英国的内在动因及其外部背景,并对"第三条道路"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5.
“第三条道路”并非一个新概念 ,冷战时期就有人称社会民主主义为介于美式市场自由主义与苏式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冷战结束后 ,“第三条道路”被赋予新的含义始自美国民主党人 1996年提出的“新进步主义”。英国普利策出版社 1998年出版了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系统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作为新的政治理论 ,“第三条道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同时也招来不少批评。 2 0 0 0年 ,吉登斯的新作《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者》(AnthonyGiddens :TheThirdWayanditsCriti…  相似文献   

6.
评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月24日,以美、英为首的北约向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猛烈的空袭。随着战事的进行,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了一项处理国际事务的崭新理论———新干涉理论。布莱尔表示:“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干涉...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事综览     
2005年5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一、布莱尔赢得三连任。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领导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赢得三连任,并开始重组政府。新内阁中内政、外交等主要大臣的职务未作变动。布莱尔早前曾表示,工党的新一届政府将以经济工作为重,努力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国民医疗和教育水平。17日,布莱尔公布了其第三任期内的政府议程,其中包括45项政府议案和5项草案。英国媒体就此指出,布莱尔能否在议会中通过这些议案将决  相似文献   

9.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前任外交事务特别顾问、现任欧盟委员会外交与政治军事事务主管的罗伯特·库珀三年前曾提出轰动一时的“新帝国主义论”,为布什政府“先发制人”外交战略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库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新帝国主义论”的理论雏形,后经十多年的发展补充,最终形成一套观点极端但思想较为完善的理论,并于去年以《国家的分裂:21世纪的秩序与混乱》①为名著书出版。该书以欧洲政治为轴心,以冷战结束后的“新的世界秩序”为思考框架,试图在美国霸权一统天下的时代维护和凸显欧洲政治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找到在均势与霸…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6—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我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他是7年来第一位到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也是香港回归后第一位访华的英国最高领导人。布莱尔上台后把发展英中关系做为其调整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迫切希望加速英中关系的改善步伐。为此今年被定为“中国年”,相继有6位英内阁重要大臣访华,这在中英史上极为罕见。布莱尔的今秋访华更是把英中关系推入一个新的高潮,它标志着英中关系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台湾书华出版公司1995年2月推出林志鸿撰写的《三千年大赢家》一书,对下世纪的科技大未来,及企业、国家如何“因竞争而定位输家和赢家”提出了一些较新看法,现摘编如下: 一、“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经济时代和第四次浪潮生物科技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与生物科技经济时代的“变”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清楚到底哪些“变”在推动人类迈入第21世纪或第三千年,就可以掌握“变”,就可以掌握未来。  相似文献   

14.
高贵的自由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菜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惟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  相似文献   

15.
5月5日,布莱尔领导的工党赢得了英议会大选,实现了工党百年历史上首次“三连胜”,布莱尔本人也成为英战后连续三届当选首相的第二人。但是,布莱尔也很可能是步撒切尔夫人后尘被迫在第三任期内提前让位的首相,其执政地位在大选后即开始动摇,英政局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布莱尔执政地位面临严重挑战。由于伊拉克战争的阴影,工党虽赢得“三连胜”,布莱尔却面临党内“逼宫”,其执政地位处在动摇之中。大选揭晓的5月6日,布莱尔在组织新内阁时,即被迫放弃要减少副首相和内务大臣查尔斯·克拉克部分职责及将露丝·凯利调往财政部的成令。接…  相似文献   

16.
(第六章司法)(联邦最高法院)联邦首席大法官和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资格第三百零一条联邦首席大法官和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应符合下列条件:(一)年龄在五十周岁至七十周岁。(二)除年龄限制外具备第一百二十条为人民院代表规定的条件。(三)不能有第一百二十一条所列之规定无权当选为人民院代表的情况。(四)  相似文献   

17.
在伪满“建国精神的设计者”橘朴的“王道政治”理念中,“农民自治”是其核心内容,是其设计的“满洲国”作为“东洋”农业国家发展的独特道路。橘朴的“满洲国”“农民自治”论的产生,源于其对资本主义前途失望而产生的对第三条道路的追寻理想,是站在对中国社会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糅合日本国内“大亚细亚主义”、农本法西斯主义等思想的产物。其理论中虽然包含一定的理想主义,但主要牵绊着日本侵略者利益的算计,同时缺乏精准的设计和明晰的实现路径,因此,不仅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且最终成为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98年3月31日—4月2日,朱镕基总理应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邀请正式访问英国。这是朱镕基就任总理以来的首次出访,也是中国总理1985年以来首次访英。4月3—4日,朱总理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亚欧会议,会前同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主席桑特、副主席布里坦(英国人)举行了首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一自从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米,尽管双方之间产生过矛盾、摩擦,有的问题甚至至今尚未解决,但是从总体看,中日关系已从民间发展到官民并举,从以经济为主进展到政、经并重,从双边关系走向世界性的合作,经历了一条不断前进、逐渐成熟的发展道路。纵观20年来的历程,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恢复邦交、发展关系的准备时期(1972—77年)。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取代佐藤荣作出任日本第64任首相。素以“果断”、“实干”著称的田中首相一上台便声称要“适应世界潮流的变化,开辟日本的新进程”,宣布新内阁“最紧急”、“最重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