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党的领导与法制的关系以及不同法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3.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理论,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即"九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九个坚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理论上阐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沿革、阐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理论内核、发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前线》2017,(1)
<正>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路线决定成败。旗帜、道路、路线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路线的问题上,历史和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方向,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有星 《实践》2008,(6):16-17
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党进行了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熊宏俊 《求实》2002,46(12):26-2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因和趋势 ,初步展示了世界历史背景下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图景。今天 ,落后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后 ,通过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的发展 ,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因此 ,思考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 ,对于人类自觉走进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以下三对重要问题:既要深化改革又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既要调动资本的活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只有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党才能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直接理论支撑点。它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决定着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方针、政策和具体行动。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才能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敏锐地抓住时代主题,着眼于发展问题,置民族问题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中,从而找到了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第一、实事来是地界定了我国社会王义民族关系性质。197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民族关系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①这一思想被写进1982…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确立了社会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方向。沿着从理论到现实的具体化道路,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追求目标和方向;沿着从现实到理论的抽象化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理论和现实在这里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旗帜鲜明地宣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渐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及其实践模式进行扬弃。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直面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来对待,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上,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再认识王丽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都做了不同角...  相似文献   

18.
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道路自信思想,以及化解西方关于中国道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错误判断对道路自信的消极影响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中认知中国道路自信,要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道路的过程中领悟到的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实质,还要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研究中国道路自信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各自有着内在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体系迄今为止所包容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道路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选择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主题、本质、内涵、目标是什么。作为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依据、基本内容、内在本质和主要特征等重大问题,从而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反思中揭示真理——浅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孙连君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以明确的理论说明。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