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恩格斯反复强调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个历史文件第二章的末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参照马克思的其他文献,这个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由人联合体",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自由个性"。因此,"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自由个性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自由!这是一个熠熠闪光的名词,是千百年来亿万人民为之追求、奋斗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理想。一八九四年,当朱泽培·卡内帕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题词时,恩格斯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全集》第39卷第189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的自由的发展还是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和代替物,并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看作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样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如下一些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其核心部分——阐述共产党的原则和主张的“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是以下面一段著名的话结束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思想:第一,“联合体”的提法表明未来的社会结构是以“自由的个人”为基础建立的;第二,它内在地包含了未来社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人道主义内容、并在其中表达了未  相似文献   

5.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命题,经典作家已作过精辟的论述,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实现人的自由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内涵曾作过高度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相似文献   

6.
张成  朱光华 《学理论》2009,(19):170-171
入的生成问题是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追溯至青年马克思关于“人通过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吏而生成”的思想。即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渡过资产阶级社会形态这一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对人本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描述,准确地指出了人的生成的标志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1)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可谓是紧密依存,相互促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美学思想更是随处可见。那么,《共产党宣言》中有吗?一定是有的,还很深刻。《共产党宣言》旨在建立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人终将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社会中所有人发展了,社会才能进一大步。这一点引发了笔者对于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发展以来,就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要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社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提法,我们称之为"善"。  相似文献   

8.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7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  相似文献   

9.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思想的方式把握到了人类历史进程当中的时代精神,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新时代的精神,是马克思在同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得出的论断。于此,揭示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普遍性和现实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社会.他说,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论》中的大多数分析就是对这种两极化的阶级的分析.此外,马克思虽然在一些著作中描绘了政治舞台上由多种阶级行为者参与斗争的复杂画面,但尚未能从社会结构上对多种阶级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以及在它之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虽然尚未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但是都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阐述。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马克思总结了当时最典型的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在1850年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明确使用了“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工人阶级专政”)概念。并且阐明,“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囿于《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描述,没有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两次重大突破。而只有看到这两次重大突破,才能科学地理解马恩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描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人们破除僵化观念,有利于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提出按劳分配理论,突破了按需分配模式 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注意力放在从哲学上论证科学共产主义,而没有对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时期,他们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视野中,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在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解放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必经的过渡阶段,因而无产阶级民主就成为其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帝国主义既然已经垂死,为什么其社会生产却仍然能够有所发展呢?这除了依靠战争的巨大破坏和牺牲换来的短暂的繁荣、推行新殖民主义及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以外,还应当从生产力的运动发展规律中去寻找。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马克思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讲:“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王兆良姚纪纲宋志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  相似文献   

17.
梁爱平 《学理论》2015,(1):26-27
探索"现实人"的困境与出路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理解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含义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核心,阐述了马克思对"现实人"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出路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德国古典哲学探寻"现实人"的出路,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因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我是谁"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哲学之迷。马克思把未来社会人的本质界定为在没有阶级、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消除阶级对立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本质是人的人生价值平等。只有人的价值平等,才能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中曾对阶级斗争观点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不是最早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拉布里奥拉认为,古代历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历史学家,根据城市共和国内的阶级斗争早就对这些斗争作了描述。这种说法是否有理,姑置不论。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界定和使用了阶级:描述性概念、解释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描述性阶级概念是基于特定生产关系而具有相同地位和利益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马克思依据不同性质的私有制区分了两种阶级类型及其阶层指涉。解释性阶级概念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意识和阶级组织而拥有行动力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基本运用是政治—经济分析,马克思借此阐释了三种阶级分析。价值性阶级概念提供了一个替代资本主义的解放理论,它表明了阶级的消亡与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诉求。三重维度的阶级意涵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理解当今世界仍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