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明红 《浙江人事》2007,(6):44-45
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后进献皇宫,宋徽宗赵估十分珍视,他用瘦金体御笔亲书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钤上双龙小印(宋皇帝的闲章,用作鉴赏、收藏艺术品的钤记),徽宗成为皇宫第一个收藏此画者。  相似文献   

2.
<正>"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尽管其历史和意涵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教育"节日,其独特的信仰价值和生命意义,则是既真实又切己的。"清明"扫墓与祖先崇拜在现代,"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其主要内涵便是祭扫逝去亲人的墓地。"扫墓"也叫"上坟",往往是一大家人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也是活着的人感念逝去亲人的恩德,洗涤自己心灵的机会。《论语·为政》中记载:"孟  相似文献   

3.
李适金 《台声》2003,(5):38-40
年年清明去上坟,岁岁倚闾叫君魂。半个世纪殇情泪,洒遍蝶岛寡妇村。  相似文献   

4.
祖国大陆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作品,相传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的《游春图》,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为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公元1101 -1125年)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  相似文献   

5.
<正>"前车覆,后车戒",这是中国的一条古训。《诗经》《尚书》《春秋》等先秦典籍的一条基本精神,就是要给后世留下历史经验教训,也即《资治通鉴序》所说"垂鉴戒于后世"。不重视历史经验教训,不以史为鉴,要犯大错、吃大亏。历史上就有忘记前车之鉴的人,南宋理宗赵昀便是一个典型。宋徽宗赵佶曾犯过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在宋朝的仇敌辽国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时,于1118年二月,派马政渡海到辽东,同金国订立"海  相似文献   

6.
《南诏图传》是南诏遗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我国古代民族瑰宝之一。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陆续地对这一件文物珍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各人对它的定名却很不一致:或称之为《南诏图卷》,或称之为《南诏中兴国史画》,或称之为《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或称之为《南诏史画卷》,或称之为《中兴图传》,或称之为《南诏图传》。由于《南诏图传·文字卷》(以下简称《文字卷》)的重新被发现,我们得以知道《南诏图传·画卷》(以下简称《画卷》)的绘制时间肯  相似文献   

7.
<正>最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模式最大的优越性之一。我们说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但中国统一的进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三国演义》开篇有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之后,分分合合的情况还出现了很多次,这是读过中国史的人都知道的。研究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有一个规律是一目了然的:政治清明的时  相似文献   

8.
方娟 《公民导刊》2011,(4):48-49
又到清明,我们怀念一位音乐老人。他是一位指挥家,若干音乐作品在他的"指挥"下流淌出和谐而动人的交响;他是一位作曲家,用"半生"心血打造的"重庆人自己的交响"音画系列《巴渝风情》即将正式出版,他倾力创作的《长江》交响乐奏出其生命的绝唱;他是一位音乐教育家,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诲人不倦,乐在其中,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是他辛勤付出的报偿……他,就是著名的音乐人唐福生先生。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  相似文献   

10.
<正>导语年年清明,今又清明。2014年,是清明节纳入共和国法定假日的第七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这一年,举国上下在贯彻两办《意见》新形势下,践行着文明低碳祭扫的理念,树立着文明清新的风尚。清明祭扫是人们缅怀先人和传递亲情的重要方式。"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宋代诗人范成大对清明节途中所见景象的  相似文献   

11.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后汉书》有《逸民列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嵇康、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相似文献   

12.
又到清明,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饮水思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本期“前沿记录”特选登此组稿件,以感念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相似文献   

13.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  相似文献   

14.
郭雍是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易学及医学等著作传世。本文以其《郭氏传家易说》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郭雍的易道观;其二,《郭氏传家易说》的用《易》方法。在易道观上,郭雍继承了北宋义理易学的传统,主张《易》为明道之书,并通过对《易》文本形成过程的思考,一方面将《周易》理解为圣人阐释"太极之道"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区分了《易》文本形成的不同阶段之间易道主旨的变化,即"包羲画三画以象三才","文王著六爻以明人道"等,主张"《易》以人道为主"。在用《易》方法上,郭雍强调"《易》者,用也,用之之书也"的观念,将易学诠释的重点从理解文本提升到运用文本的层面,认为学《易》的终极目的在于"返诸其身",而用《易》的途径则在于"拟议爻象"。  相似文献   

15.
<正>四川凉山的一场山火意外夺走了30个活生生的生命,且绝大部分都是90后。在和平年代,始终有人守候在我们身边,在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清明节至,让我们说一声,英雄们,走好。《中国天文年历》显示4月5日9时51分,我们迎来了24节气中的"清明",空气清澈,景物明晰,故而得名"清明","清明"不仅是节气,亦是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4,(5):3-3
<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时候,大地、万物、生灵,皆同于一四维空间,思念成经纬。我瞧见,海峡无水。两岸同胞同源同祖同宗同种同文,清明祭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行为。清明时间,海峡通衢,公孙兄携一干人马前来大陆,像多数台湾乡亲回乡祭祖,顺便踏青会友。我是友人之一。从陕西桥山祭祖至京,公孙兄约见,两岸咖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4,(5)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语道出了中华炎黄子孙在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祈福祥和的美好心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 08天,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国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兴图传》(以下简称《图传》)是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绘制的一幅长卷画,主要描绘“梵僧化斋”、“奇王祥瑞”等南诏建国初的一些佛教传说故事。原《图传》分作两个长卷:一卷是图画,纸本彩绘,长十九尺一寸五分;高一尺四分。此画卷前面有清朝张照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所书的长记,叙述南诏的历史和他对本《图传》的看法。画卷后有“嘉庆  相似文献   

19.
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四月,期盼中终于见到了如诗句中描写的柳树之景了。《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公园中常有它的足迹,在堤岸上碧透,在湖畔中尽染,在小溪边飘拂……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也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相似文献   

20.
<正>伍小东,1960年6月生,198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期中国画名家班。现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书画院特聘画家。近来赏读了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伍小东的《风清爽独为花来》《花红最宜春暖时》《微风雀影斜》等近期花鸟画作品,感觉用笔潇洒,墨气淋漓,计白当墨,虚实相生,足以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亦即笔墨精妙。其中的《秋色空明》等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