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学界及实务界均采用<合同法>来评判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转让合同的效力,这种做法有失妥当.作为组织合同与债权合同的统一,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的转让在于维护公司利益以及交易安全.未经其他股东同意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侵害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其效力分为两个层次:对外无效和对外有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法既未承认一人公司又未禁止一人公司,当股权转让导致股份集中于一个股东时,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如何认定,理论上与实践中均不无疑义。本文结合厦门鼓浪屿食品厂工业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侵权纠纷案,通过对股权转让及其限制、股权变更登记的法律效力、衍生型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以及股份集中于一人时公司的存续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6)
公司诉讼中,有很大一部分关于股权转让,但我国目前对于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后的司法救济问题无论在学界还是司法界都尚无统一意见,分析目前司法界及学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的情况出发提出建议如下:虽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但未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的权利救济时,股东可直接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支持其优先购买权,而无须就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进行确认;已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且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权利的救济时维护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而赋予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以侵害赔偿请求权的救济方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5)
近年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因公司章程而引发的纠纷不少,其中一些纠纷可归结为公司章程的自由与限制问题。公司章程自由彰显了对股权的保护。公司章程的自由肇因于利益。公司章程以自由为依归,对相关主体的利益予以界定和分配。公司章程调整股东利益的基本机制是配置权利和义务,它对股权配置主要采用三种手段:一是界定、分配各种利益;二是协调利益关系;三是保障和促进利益的实现。公司章程体现了国家强制与股东意思自治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钟高峥 《学理论》2009,(6):34-35
在股东对公司的监管博弈中,中小股东理性的做法是放弃“用手投票”的方式承担对公司的监管责任,监管责任必然由大股东承担而陷入博弈困境。多个大股东共存能够起到共同监管相互监督的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大股东串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机会,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公共监管。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0)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体现着本土化的特点。不同于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困境不在于股东与经理层,而在于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博弈。中小股东往往成为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牺牲品,面临股权价值的稀释。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的时候,若能关注中小股东的利益,就是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就是防范了经理层过度操纵股权给公司带来的危机。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未能严格区分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不同,做了统一化的处理,增加了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充分股权激励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收购是股权转让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产权重组的重要形式。通过收购达到控制其他企业,吞并其他企业从而扩张自己企业的目的,是我国当前鼓励企业资产重组采取的方式之一,且已收到良好的实效。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与控制权的变化,必然造成债权的动荡,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应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债权的保护,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一、上市公司收购对债权的影响在上市公司收购的过程中,由于收购行为的不断推向深入,公司的股权与控制权发生变化,公司的产权发生重组,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具体表现有以下两方面:(一…  相似文献   

8.
企业环境责任来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对环境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社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具有理论上、法律制度层面上依据.我国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方面,无论是实践现状和法律规定层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须采取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司的职能在于创造效益、分配利益、回报股东。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上市公司 ,国有股东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种种制约与约束 ,对国有股权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形成了障碍。本文针对国有股权实现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作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庄斌 《学理论》2009,(27):190-191
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指各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具有股东资格,就意味着股东享有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股东应当承担的相应义务,主要是指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资格的认定是当前公司实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认定股东资格的一般原则,可以将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划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类。而出资瑕疵、隐名等情形下股东资格认定,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余璟 《学理论》2011,(18):89-90
强制收购股权制度是指在公司僵局发生时,由被收购方向法院提出要求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强制收购其股权,或是由一方股东提出要求强制收购其他股东股权的救济方式。它可以使得无心经营公司的股东退出公司,打破股东会或董事会僵持的局面从而化解公司僵局。我国公司法并未对公司僵局下的强制收购股权制度进行规定,结合国内外立法及理论研究现状,对该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构设。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应当对谁负责的问题上,“股东至上”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对股东负责;“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对所有利益相关的群体负责,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实,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合法地增加利润。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政府不应当寄希望于企业主动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应加强规范和引导,让“有德”的企业不吃亏,“缺德”的企业跌跟头。  相似文献   

13.
赵树文 《理论探索》2013,(1):121-124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针对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补充清偿责任的性质、主体与适用条件作出了相关规定.其缺失是:未明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连带补充清偿责任,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排除在公司设立时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补充清偿责任主体之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补充清偿责任适用条件的操作性较差.为此,需要明确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与股东之间承担连带补充清偿责任,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设立时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补充清偿责任主体,增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补充清偿责任适用条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在隐名股东的股权信托合同中,关于信托终止事由、信托事务报告、信托当事人违约责任及纠纷解决方式以及信托财产税费的承担和其他费用的核算等,应当依照约定;无约定的,应依照信托法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5.
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久的发展和相对成熟的实践,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成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相对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也还远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6.
胡琳琳 《学理论》2013,(14):141-142
通过对"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和是否行使该权利的法律后果、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的效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建立"同等条件"的确定标准;明确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确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和是否行使该权利的法律后果;阐明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1993年《公司法》没有规定在对公司利益进行侵害从而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下,对股东利益进行最终保护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公司中出现了许多公司董事、监事及其高级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从而间接损害股东利益的事件,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投资信心。2005年新修订通过的《公司法》第152条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是该规定过于简单粗糙。要使其在保护股东利益上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从诉讼主体、前置程序、诉讼时效、案件管辖、诉讼费用等方面加以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8.
股东表决权纠纷是因剥夺或限制股东表决权,或对其它股东表决权行使效力发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具体分为侵害股东表决权引起的纠纷和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引起的纠纷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纠纷的当事人有所不同,但股东始终是股东表决权纠纷诉讼最重要的原告当事人,被告则均为公司本身。在救济途径上,股东可根据具体情形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或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相似文献   

19.
何廷财 《学理论》2013,(8):100-102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移植到我国后,其诉权基础尚未得到很好解释。"债权人代位说"可借利用,但仍还面临诸多不清之处。通过对债权人代位诉讼理论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之间的比较,发现两者存在实质性上诸多相同,最大的理论困惑在于公司、原告股东及被告侵权人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根本又在于对股权性质的理解。通过分析可知,股权本质上是由债权与身份权双重构成,而正是股权中的债权成分为派生诉讼提供了诉权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实现自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有关公司环境责任履行的强制性措施,我国法律规定者甚多,然而这些制度的履行则须借助于相关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公司环境责任实现机制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均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