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作动员捐款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十分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相似文献   

2.
超限效应     
《党课》2014,(5):125-125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譬如某些广告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中不断插播同一内容的广告,  相似文献   

3.
语言贵在精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去参加一个慈善活动,按照组织者的安排,先由一位牧师作演讲,然后参加者进行捐款。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十分钟后,决定捐款500美元。牧师仍在继续演讲,半个小时后,马克·吐温决定捐款10美元。可是,牧师并没有结束演讲的意思,还在讲。又过了好长时间,牧师终于演讲完了,于是人们开始捐款,而马克·吐温却决定不捐款了。  相似文献   

4.
蒋光宇 《奋斗》2008,(12):61-61
在美国,每当星期天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去教堂听牧师布道,净化自己的心灵,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张的神经.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以便精神焕发地迎接新一周的开始。有一天,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饶有兴趣地到教堂去听牧师的演讲,并参加募捐活动。刚开始的时候,马克·吐温看着牧师站在那里绘声绘色地演讲,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肢体语言也表达得非常到位。于是他想,等到一会儿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交两倍的钱。以表示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丝毫要结束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非常到位.于是,马克·吐温准备在捐款的时候一定比别人多捐出两倍.来表达对这位牧师的尊敬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日前,读到一则关于牧师的故事: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的妻子出去买东西了,他的小儿子哭闹不休,让他无法静下心来准备讲道。在失望中,牧师拾起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漫无目的地翻阅,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时,牧师心里一动。他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一点不差地拼拢成世界地图,我就给你两个金币。”牧师心想,儿子拼拢这些碎片,起码要花掉上午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他就可以专心准备讲道了,牧师放心地走到了自己的书房。谁知10分钟不到,小…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23日上午10时.贵阳市委大楼一楼12号会议厅内。 三四台摄像机聚焦于站在演讲席上的石洪。他只有10分钟的时间,阐述作为贵阳市修文县委书记的施政理念——如果他当选的话。  相似文献   

8.
牛根生散财     
为了把"蒙牛"建成"百年老店",2002年底,蒙牛老总牛根生就有了捐股的念头;2003年圣诞节,他正式向公司负责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陈述了这一决定。没有超凡的战略眼光,做不出这样的抉择,难怪有关媒体称牛根生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SOUND     
《廉政瞭望》2010,(19):3-3
好多富人都恨我,肯定恨我嘛,本来感觉他多有钱理直气壮的,现在炫不起来了,再炫你像陈光标那样捐啊。他们有压力,看我这今天捐明天也捐,他吹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应邀到某单位演讲。他一开场便说:今天一共讲六个问题。待讲完五个问题时,他看了一下手表,预定的时间到了。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这时只听他提高嗓门,拖长语调说:第六个问题最重要,散会!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接着大笑,鼓掌。  相似文献   

11.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2,(13):76-76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同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相似文献   

12.
杨定明 《世纪桥》2008,(5):73-74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诸多作品大部分是游记。马克·吐温创作的游记这一文学体裁的作品具有结构紧凑、语言幽默、主题深刻、题材广泛等特点。马克·吐温的游记为我们逼真地呈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的生活画卷,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流露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话     
李良旭 《廉政瞭望》2012,(15):41-41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曾做过一件牧师本不应该做的事。他的足迹遍布法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许多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兰塞姆就会来到他们的身边,伫立在他们的床前祈祷,让这些人接受上帝最后的洗礼,并聆听他们在即将告别人世间的时候,说出人生中最后想要说出的话。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廉政瞭望》2010,(12):47-47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他还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功夫。因此,林语堂最擅长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相似文献   

15.
莫娟 《求贤》2010,(5):50-50
MBA课程上,两位特约来宾正分别用20分钟说明什么是“好的领导”。第一个来宾在短短20分钟内引用了5位名人的领导经验。这5人包括通用电器公司的杰克·韦尔奇、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与中国台湾的郭台铭和张忠谋。听来似乎这5人的领导方式便代表着好的领导。他讲完后,很有信心地将麦克风交到另一企业名人手中,企业家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16.
如歌岁月夕阳红 在锦州市,冯守民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冯守民演讲有点像歌星走穴,不同之处也是根本之处是他属于免费“走穴”,并且通过自己的演讲向当地的听众广而告之。就拿这次在阜新演讲来说,本来是给一家学校讲两三场,可是第一场刚讲完,当地另一家单位就上门至诚邀请,以此类推,这个阜新就得去一两个星期,感觉有点儿像播撒火种。 冯守民很健谈,并且在谈话过程中时不时打出手势来,好像他的演讲随处不在。在他家那套不大的小单元里,他有一间简单的书房,冬天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这间书房于是显得幽静、生动。 同所有致力于某项专业研究的学者一样,冯守民在专职演讲(退休后的六七年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和看法。2000年1月,他有了自己的专著《岁月  相似文献   

17.
就是嘴好     
梨花村小学校舍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但村里没有钱,无奈,在老支书和校长的倡议下,乡亲们你掏三百、他捐五百,自筹资金二十万元新建了一所小学。新校舍建成了,新的学期也要开学了,可新桌椅还没有着落呢,总不能再用那些缺胳膊少腿的破桌烂椅吧。老支书和校长坐到一块儿研究买桌椅的事,商量来商量去,想起了本村三个令家乡人自豪的“在外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一本书上读过一则故事:在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上,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牧师的邻居是个不思进取的青年。有一天,青年向牧师忏悔,要求拜为门徒。牧师断然不允。青年一再苦苦哀求,牧师生了气,将手中拐仗往地上一插,说:要我收你为门徒,除非这根手仗抽枝发芽!青年信以为真,每天从很远的地方取水来浇这根手仗。寒来暑往,青年坚持不辍,一年以后,这手仗竟然生根发芽了。后来牧师作古,青年也早已走向他梦中的天国,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这种精神,组织起来给这株手仗树浇水。因为沙漠高温干燥,如果一天无水,树可能枯…  相似文献   

19.
张苹 《党员特刊》2003,(6):45-47
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但在中国共产党人队伍中,却有一位基督教牧师,他以牧师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就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说的“那位第一个将我引入中国‘红区’的‘神秘的王牧师’”,他叫董健吾。  相似文献   

20.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