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侦查难点案件管辖上存在漏洞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关于立案管辖的规定,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由于短信息诈骗案件被骗对象具有不确定性,涉及的“犯罪地”包括犯罪嫌疑人手机的开户地、取款存折或信用卡开户地、直接取款地、犯罪嫌疑人的隐藏地、被害人的住所地或汇款地等等。如果按照“犯罪地”的管辖原则所有涉案地的公安机关都有管辖权。另外,受害人被骗后往往向短信息中虚构或冒用的公司、银行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但这些公司、银行可能是虚  相似文献   

2.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以安全、快捷的优势逐步取代着现金,到2008年年底,我国银行发行的各类信用卡已近20亿张,在"信用卡"时代悄然来临,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信用卡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手段花样翻新,技术更加"智能",刷卡的人们有时稍不留神就被犯罪分子占了"便宜"。如何确保自己的信用卡不被盗用,看好自己的腰包,是目前"卡族"们最关心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法官结合近年来所审理的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根据目前常出现的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形式和特点,向持卡人、管理部门和信用卡捡拾人提出建议,以确保交易安全,让犯罪分子难寻漏洞。  相似文献   

3.
林理 《法制与社会》2014,(1):292-293
伴随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信用卡在消费中带来的便利,向各银行机构申领信用卡的人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在司法实务中,信用卡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其中也出现一些在法律适用方面共性的问题,本文对其做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出台,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规定进一步细化.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作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一类高发犯罪,本文就笔者办理的此类案件的处理,兼顾法律规定及司法效率,对已决案件中出现的难点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马颖文 《法制与社会》2013,(33):246-247
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快捷的方式,金融交易的“去现金化”使信用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近年来,信用卡使用渠道不断增多,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不断渗透,以及征信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其风险也随之俱增。信用卡诈骗犯罪逐渐增多,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增长尤为明显。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预防和惩治逐渐成为银行系统、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关注。本文拟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为解决法院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宫文峰张文亮褚衍旭近几年来,我国信用卡发行和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但由于信用卡制度确立较晚,相应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致使信用卡犯罪案件屡有发生,特别是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信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日益增多,尤其是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司法实务中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案件如何认定以及裁量存有不少争议,本文将从实务的角度中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中出现的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皮勇  麦勇浩 《法学家》2002,(3):26-31
刑事立法反映的是现存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相对于社会发展总是落后一步.1979年制订<刑法>时,我国银行没有信用卡这项业务,社会上没有信用卡诈骗犯罪,因此,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信用卡诈骗罪.1985年后我国信用卡业务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到1995年上半年,我国共发行各类信用卡逾800万张,信用卡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信用卡诈骗犯罪滋生并日益严重起来,当时刑法没有规定信用卡诈骗罪,司法实践中遇到此类案件时,一般是以诈骗罪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9.
信用卡诈骗是伴随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而滋生的一种犯罪。本文通过总结信用卡诈骗案件的行为类型,分析其风险特点,从而提示相关机构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0.
对特定类别的信用卡诈骗案件,在审查逮捕时应明确罪与非罪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问题;对于共犯形态的信用卡诈骗案件,审查逮捕时如发现有遗漏追究部分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情形,应通过立案监督程序建议公安机关对未立案的共犯予以立案追究;审查逮捕信用卡诈骗案件,应特别注意对诈骗数额、银行催收、退款情况以及非法占有目的四个情节方面的证据审查。  相似文献   

11.
行为人虚构消费事实并利用信用卡短期贷款的特点进行套现,本质上属于非法从事银行结算业务,符合《刑法修正案(七)》第5条增设的“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行为要件,根据最新的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该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恶意透支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两种独立行为模式,无法累计或者统一认定信用卡诈骗数额,只能通过同种数罪一般不予并罚例外规则进行量刑。对于构成信用卡犯罪但行为人实际通过返还钱款弥补被害人损失的案件,应当积极适用相对不起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案例启示:行为人虚构消费事实并利用信用卡短期贷款的特点进行套现服务,本质上属于非法从事银行结算业务,符合《刑法修正案(七)》第5条增设的"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行为要件,根据最新信用卡犯罪解释构成非法经营罪。恶意透支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两种独立行为模式,无法累计或者统一认定信用卡诈骗数额,只能通过同种数罪一般不予并罚的例外规则进行量刑。对于构成信用卡犯罪但行为人实际通过返还钱款弥补被害人损失的案件,应当积极适用相对不起诉。  相似文献   

13.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行为人故意以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信用卡以及恶意透支的方法,骗取钱财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上述四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多,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犯罪数量逐年增多,案值也逐年增长。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信用卡诈骗犯罪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仅会在“量”上继续增多,案件的案值及危害后果也将进一步加大。作案手段日趋隐蔽化、高科技化。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智能型犯罪,犯罪分子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知识,了解金融业务运作…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信用卡犯罪,主要是指以伪造、变造信用卡或以非法手段取得的真卡为媒介,采用冒充持卡人或恶意透支等手段,骗取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几种主要手段利用他人卡进行诈骗作案人拾得或窃得他人信用卡后,在卡主尚未发现或已发现并挂失后,利用银行或发卡机构取消名单传递至各取款银行或特约商户尚需一定时间这一"时间差"到特约商户和银行购物、取款,享受服务,进行诈骗。如1994年3月,作案人员龚  相似文献   

15.
伴随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信用卡在消费中带来的便利,向银行申领信用卡的人数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持卡人滥用银行信用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为便于实务中更好地惩治犯罪,日前,本刊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共邀法学专家及银行、实务部门代表,对信用卡诈骗犯罪中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用卡产业的高速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也日趋增多,而我国现行刑法及修正案中有关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在司法实践适用中,出现了一些疑难问题,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司法实践申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特征、多发原因、各主休责任的承担问题,以力求对控制,打击信用卡诈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信用卡犯罪主要有三种:伪造信用卡,信用卡诈骗,盗窃并使用信用卡。信用卡犯罪涉及的几个问题《刑法》在规范信用卡犯罪方面不完善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信用卡犯罪的主体如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个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单位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却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一  相似文献   

18.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刑法中,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常见表现方式之一。但其在具体成立条件上具有不同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特殊之处,即主体为合法持卡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须具备超过规定限额或现定期限,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数额较大这三要件。唯有明确构成要件,才能完善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周兴宥  方晓亭 《犯罪研究》2012,(5):71-74,77
信用卡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和信贷工具被广泛使用而方便我们日常交易活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风险,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更是影响着信用卡业务的稳定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无不引起法律人的深深思考。本文笔者拟通过对信用卡纠纷民事执行案件的执行现状分析,来探索信用卡纠纷民事追偿程序的执行难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追责程序的构成与预防,以期对我们目前的司法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由于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的受骗人与被害人往往并非同一人,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大多将其归属为“三角诈骗”或“三者间的诈骗”。在实践中,经常发生行为人拾得他人遗失或遗忘在ATM自动取款机上的银行借记卡,然后利用有效卡号、密码,或者使用其他非法手段(如一并拾得的被害人的身份证)猜配借记卡密码等资料,通过ATM银行终端设备占有被害人钱款的案件。①对于此类案件如何定性,是审判实践中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一、信用卡涵义的刑法解释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