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智慧社会是未来社会形态的新蓝图。智慧社会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社会,其生态链可以概括为"六智",其基本形态是社会组织智能化和社会运行的智能化。智慧社会是高度被感知的社会,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高度数字化和被精准计算的社会,高度透明的社会以及高度智能化的社会。智慧社会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智慧政府在构建对公权力约束的制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4.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着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乡绅文化不复存在,但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需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命题。推进乡村自治,是今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及其现代化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科学地理解治理及其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治理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法治框架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华文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建成法治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举措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制度,构筑国家总体安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理念,确立法治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方略,明晰法治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运用国际法权威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有序运行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有活力又要有序,活力带来社会发展,有序带来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管理模式正逐渐由"管"向"治"转变。为此,必须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5年之后的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执政党的转型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性的意义,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重大转折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社会全面和深入转型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提出有着历史、经济、社会和执政党哲学认识方面的深刻背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现代化国家中的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先现代化国家的治理有着明显的重要的区别:在现阶段的中国,所谓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发展方式积累起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独特的政治制度促成了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注意到,目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治理国家",也就是进行深入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基本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此,应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结构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鸣政  郭晟豪 《前线》2014,(4):21-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治理体系设计是基础、治理能力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围绕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发展的进阶逻辑,具有深刻含义、鲜明特质与重要价值。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主要有:统筹发展与治理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中国制度原理,制度执行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优化治理方式以推进国家治理效能更好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论述彰显出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推动打破西方治理话语霸权,有利于引领创造中国之治新奇迹。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在经历了前半程"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探索后,已然进入了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后半程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乃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用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要求进行逻辑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正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当前,需要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是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制定和执行国家治理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的概念内涵、生成逻辑、时代意义以及创新原则,对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治理.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且平等;国家可以是“大国家”即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也可以是“小国家”即作为民众所在场景中与市场和社会并列的系统;现代化就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国家治理,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从而有“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并涉及相应层面.在国家层面,治理与现代化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应该注重本土导向,即将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中国化,同时,对国家建设的中国实践进行规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角色特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均需内化治理理念.各方只有更好地自助和自我增能,才可以互动共进,共致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执政理念和目标任务。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国家治理主体制定明确的国家治理目标和战略,引领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中国学术界对"治理"概念的关注热度,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讨论热情。文章就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以及如何确定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认为,中国推行以"国家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应该体现如下特点:(1)以国家整体绩效为立场,关注国家总体竞争力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法治化视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加强调国家的自主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设;(3)以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和规则为标准,改造国家治理体系,贯彻公平正义、民主协商原则,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它深化了"三个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是新一代中央集体领导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看,它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建设、实现中国梦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