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2.
由于思想来源多元化、理论成分多样化以及时代条件复杂化等内外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整体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张力与紧张状态,集中体现为以奥康纳与福斯特为代表的两种逻辑理路的激荡和碰撞。二者在其生态自然观之立论基础、生态批判之理论主旨以及生态革命之目标归宿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宏观旨趣一致与微观逻辑异质相统一的张力状态。正是不同逻辑理路之间牵引与排斥的张力状态以及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对话与争鸣,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体逻辑越辩越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红色"底色越来越亮丽。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辨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张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基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基于历史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脉”;基于实践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中”。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握其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所体现的逻辑意蕴。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向度。从道路维度看,民族危机中寻找新路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从主体维度看,使命型政党的创立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提供了组织保证。审视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文化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逻辑起点,回应召唤、主动寻找、艰辛践履的脉络呈现出愈益清晰的新的发展向度,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宣示了初心、奠定了基调,为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5.
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首先应对其理论逻辑与发展逻辑进行双重分析。就其理论逻辑来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三型政党"目标体系的四个结构要素,一要理清其结构要素的边界,从科学理论、价值指向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概念内涵。二要深入研究四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学习型"是前提、"服务型"是目标、"创新型"是动力,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就其发展逻辑而言,"三型政党"建设应该按照"主题统领-主线推进-方针指导-布局保障"的分析框架进行整体推进,力求实现重大突破,从而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发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主题和无产阶级使命观的理论格局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境遇中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道路;在聚焦“五位一体”以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实践进路中谱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三维逻辑理路,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需要加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要使新时代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实现整体性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立足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实际,建构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科学理路。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自我革命的科学理路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概括:在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之源;在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构成了党自我革命的政治资源;在实践维度,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社会革命的良性互动构筑了党自我革命的实现方略。党的自我革命的科学理路建基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大坚实基础之上,反映了党勇于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革命文化属性,表征了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永葆自身生机活力的政治逻辑及其治理密码。  相似文献   

8.
人类必将走向"自由人联合体",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两种制度的长期共存,以及当代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构成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现实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基础上生发的实践逻辑。这一实践逻辑具体包括实践目标、实践理念、实践手段三个基本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环节,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逻辑向度。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经验。从价值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在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发展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0.
“两个确立”的提出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个确立”内蕴的逻辑理路是理论审思、历史演进和现实向度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两个确立”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自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必须将拥护“两个确立”与做到“两个维护”高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潘于旭  朱敏忠 《新视野》2006,1(1):47-49
文章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转向”,认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有利于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学理视域内,关于制度建构的分析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路,即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三种理路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最根本的差异在于逻辑起点的差异.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分别以抽象的个人与抽象的社会为出发点,导致二者均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则基于对个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科学认知,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克服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缺陷,实现了对二者的超越.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应依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其逻辑依据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个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个人的被动性与主体能动性之存在、个人的差异性之存在四个方面,由此而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应当遵从现实性、相对稳定性,协调性、公正性、人本性这五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蕴含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哲学意境,始终体现着求真务实的认识向度,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凸显着改革创新的方向向度,贯穿着文化强国的实践向度。这四个逻辑向度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基础、方法和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系统地回答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该怎样认识、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和为什么建设共四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问题的逻辑在实践中的统一与结合。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实际历史进程的逻辑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一环,实现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在逻辑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体现和蕴含着鲜明的逻辑理路特征,并通过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现实需求和实践结果得到了完全证成。这一逻辑理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复合结构,它们共同确立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这一逻辑理路为未来中国政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方法,坚持推进政治思想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也是党的哲学理念不断创新演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哲学理念建构的历史逻辑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党的实践胜利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的深化向度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新型政党制度"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热潮。通过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横向对比,以及本国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纵向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被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必然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掌握其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世界维度所呈现的逻辑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与“江山”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江山论”的重要论断。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把握“人民江山论”的三个重要维度。理论逻辑表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实践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民心”的历史脉络和百年成就;情感逻辑诠释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缘由。“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准则和实践智慧,值得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下去,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强党兴国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上就是探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探讨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上。基于唯物史观形成的视角,系统审视"人的解放"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需要把握实现"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话语转换的理论起点、破除异化劳动桎梏的理论关键、推动生产实践革命的理论核心三要素,并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内嵌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中,实现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指向,推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时间选择、价值取向、主体依据方面具有三重内在紧张,消解这种紧张,必须具有一个逻辑中介物,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自觉表达,是克服理论与实践在时间维度上的差异而实现有机结合的牢固基石;意识形态作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话语表达,使之能避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所面临的科学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紧张与冲突,使"求真"与"向善"实现有机统一。意识形态是一种通过语言教化不断传承的话语体系,语言的教化与传承为避免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意识形态的特质决定了意识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自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