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问题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现代化,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人称作“近代化”,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意思,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它是自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共同历史进程,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这~历史进程,并把世界其他国家迅速卷入进来。具有悠久文明的古老中国也不例外,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地打开国门,艰难地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而香港的割让与回归,恰恰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它的被割让,反映…  相似文献   

2.
龙向阳 《求索》2007,(8):199-202
从世界体系思想来看,所有非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就叫“近代化”。受近代史与近代化研究的影响,中国学界对“外交近代化”进程的存在及其概念与内涵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议状态。本文认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就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以国际法观念为主导的近代西欧“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它介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和政治学之间。“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成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受近代国际体系的制约,制度性的不平等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3.
何小刚 《前沿》2010,(14):125-127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和文化思想,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首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一直摆在所有先进的中国人面前。太平天国的兴衰只是更加深刻地说明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近代化无法回避的世界历史环境中,无法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当代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近代化所描绘和实践的道路,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因而是中国社会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10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笔者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10年之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对该问题进行再讨论的学术条件依然存在.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不成熟,存在诸多缺失和困惑.应将地域的"边疆"型和族群的"少数民族"型近代化进行区分.地域的"边疆型"是指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可以将其界定为"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族群的"少数民族"型是指"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属于"沿边型"近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沿边地区各少数民族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5.
李峻  梁耕溥 《求索》2007,(8):226-229
口岸作为一个国家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其开放与发展的程度反映了国家对外来事物认识、接纳、利用和改造的变化过程。作为西方列强首先侵入中国的方式之一,商埠开放的演变历程构成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社会变迁与近代化发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研究近代中国商埠开放史,对于探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线索与规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空白进行初步梳理,以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税收是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宏观调控经济和组织国家收入的重要手段。在英国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不但稳步走上了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的道路,而且根据英国的国情,吸取中世纪赋税制度的有益因素,加速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近代化,从而推进资本原始积累,为大英帝国的建立奠定了财政基础。 “赋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英国经历了以封建诸侯分裂割据到等级  相似文献   

7.
张淑芳 《人权》2008,(4):50-5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中,55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斑斓多姿、风采独具的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试析湖北经济近代化后来居上的原因朱福枝这里说的“经济近代化”,主要是指中国近代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及初步发展的过程,兼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改革活动。要对湖北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估计,可与沿海城市上海作一比较。上海和武汉作为中国近代两座...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化的报刊。明朝、清朝有京报房发行的《京报》,是抄录皇帝谕旨、官吏任免、群臣奏折的,供官员和士大夫阅读,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还没有发展成近代化的报刊。  相似文献   

10.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0,(10):191-193
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在不同的时期内存在差异,而内在的连贯性则是始终如一的。引发其西学态度产生变化的因素来自于当时国内外大背景的变化,而其内在连贯性则体现在对西学认识扩大和内涵理解的深入。系统梳理张之洞的西学态度演变及其对晚清政策的影响,从其西学态度的变迁,探究清末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杨波 《人权》2011,(2):42-43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2.
陈锡文 《世纪行》2011,(10):48-48
农业的诞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业为根基的国家.中国的农耕文化曾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主体。留学生对“西学” 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和传播,还存在种种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滨 《当代广西》2009,(9):7-11
翻开大自然繁衍生息的时光画卷,寻觅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一条条奔流的江河,不仅是生灵万物的天然母体,是不同文明的孕育之源,更是哺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繁荣的脐带,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前沿》2013,(4):149-150
驿站制度到晚清流弊丛生,逐渐衰落以致被裁撤。鸦片战争后,“客邮”兴起,海关代办邮政,邮政国家化的变局迫使清政府逐步调整中央管理机构。先由总理衙门兼理,再到外务部代管,最后到专办机构邮传部的建立。邮传部设立是晚清邮政近代化、专门化的最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晚清邮政的发展,是晚清中央机关近代化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3,(1):79-80
山东济南 孙兴龙贵刊一如既往地发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的办刊理念,在推进中国建设民主宪政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在理论引导和提供历史教训两大方面有新的举措,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既遵循着符合中国国憎的经济发展规律,又遵循着世界都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沿海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资源、资金和技术,正在各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不联地流动和重新组合,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同时人们的经济来源、劳动方式、居住地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如何全方位理解珠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8.
葛剑平 《北京观察》2009,(12):10-11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60年来.人民政协事业深深植根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入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建立了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19.
刘建林 《台声》2013,(12):62-63
在台湾的近代史上,有一个功绩显赫、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传奇人物。他以事业的拼搏回报生活。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他治理台湾开始的。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方的技术在安平、旗后等地建设了新式的炮台。他购买洋炮和军火机械,筹建了军装局、火药局,大力提倡购买铁甲船,迈开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他的到来,开启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他就是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历程中都经历了“闭关锁国”时代.也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进入到“开国时代”,又都经历了“维新自强运动”时期。然而,两个国家的化传统和对现代明认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吸收西方明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