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新论     
《民主与法制》2014,(4):20-21
1.无法治则越民主越是灾难 民主的政府可能会以腐败告终。例如菲律宾的总统是一人一票选的,但是很少有菲律宾的总统下台之后不坐牢的,很多领导人都像中国台湾的陈水扁一样,从总统府直奔大牢。  相似文献   

2.
达尔的政体转型理论为后发国家的政体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后发国家,民主化先于自由化是一条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民主转型的道路.自下而上的民主化,不是着眼于政权的交替,而是着眼于民主的制度建设,能够保障各方政治力量的安全,为实现向宪政民主的和平转型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中国社会交换形态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赖于社会交换形态转型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民主文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从一种民主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民主文化类型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体形态转型一方面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另一方面又对民主文化转型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有着自身的特征,相应地,中国民主文化转型就有着自身的表现。当前,促进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待于克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袁聚录 《前沿》2009,(8):187-190
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全球化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全球化给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赖于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以往政治实践来看,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着民主转型的成败。因此,任何国家和执政党,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大民主设计的研究力度,注重民主转型与民主设计的有机互动,力争使民主转型过程更为顺利。  相似文献   

7.
袁聚录 《长白学刊》2009,(1):154-158
民主文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从一种民主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民主文化类型的转变过程。社会转型一方面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另一方面又对民主文化转型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有着自身的特征。相应地,中国民主文化转型就有着自身的表现。当前,促进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待于克服中国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主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陶尼(Tawney)、迪蒂姆斯(Titmuss)、克鲁斯兰多(Crosland)和米彻(Meacher)等等。民主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是: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而福利国是从自由的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大步骤。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必将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化到更文明的社会,但这个转型过程是渐进的并且是缓慢的。他们认为,这个转型过程的实现,除了议会民主道路别无他途,社会政策即福利国政策在转型过程中将起非常特殊的作用。一、关于福利国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福利国是…  相似文献   

9.
民主成本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政治问题。追求民主的成本太高,对民主的发展未必有利。以较低的成本追求民主,民主反而更容易实现,政府更稳定,治理水平更高。追求民主需要注重现代价值的复杂性、平衡性,正义的实现是各种美好价值的平衡,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民主会损害其他重要价值。发展民主应遵循基本的政治伦理,使民主和其他价值共存共容,相互促进。民主的实现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理性选择过程。政治转型过程中博弈各方都具有成本意识,自觉选择对整个社会成本最低的路线、策略和手段,尽量回避民主的风险,民主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王季艳 《理论月刊》2014,(4):179-184
墨西哥政治制度奠基于1917年宪法,宪法规定其为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国家。然而墨西哥政体运作并未完全遵循宪法的设计,反而成为"完美独裁"的威权体制。威权体制在维持70年后于2000年实现了政权更迭,从而转型为民主政权。历时12年后,墨西哥实现了二次政党轮替,民主初步巩固。然而从墨西哥13年的民主经验来看,民主质量显得并不完美,贫富分化、毒品暴力等社会问题突出,民主并未带来良政。  相似文献   

11.
刘蓉 《新东方》2006,(4):49-52
这里讲的东亚主要是较早发生政治转型,走上民主化发展道路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新加坡、日本两国政党制度的比较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作为亚洲甚至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发展的模式对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却不小。新加坡作为最富裕的非石油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GNP已经超过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但在政治上走着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使一些西方学者感到大惑不解。他们有的认为新加坡“没有民主体制”,有的把新加坡视为“亚洲式民主”,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个垄…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由传统"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成功转型。本文从德意志的传统政治文化出发,梳理了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历程,厘定了其政治文化转型的主要标志,并揭示出其政治文化转型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独特的内在逻辑。由于特定国内外环境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本质上可归结为"中国运动式治理",民主政治形态主要呈现为"运动中的民主"。中国运动式治理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体现出民主进程的二律背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必然要求治理模式实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的转型。"民主中的运动"模式综合"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的优点,实现了政府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发展自然和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胡国喜 《新东方》2009,(5):43-48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党内民主的孜孜追求。特别是建国以来,面对党的政治角色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范式转型,党内民主建设更为突出。在这期间,虽然党内民主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遭遇挫折,但从总的历史范畴来看,党内民主实现了整体上的科学发展,这一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显得尤为明显。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的党内民主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展望,对实现党内民主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旭斌  邓贤明 《前沿》2011,(13):45-4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从革命党转型而来的执政党。明晰执政党和革命党特征的本质区别,有益于深刻把握政党执政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在阶级属性、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方面具有独特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的延展形成外在特征。政党的先决性、执政的长期性和执政的适应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外在特征。执政的适应性规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和发展民主。民主政治的践行需要科学的民主理论指导,辨析当下的各种民主理论,有助于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民主。  相似文献   

16.
韩国从威权政治体系向民主政治体系转型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基督教的影响、政治精英的战略选择、外部势力的影响、示范效应、合法性危机等。同时韩国在民主转型巩固时期也面临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军部势力的强大阻碍民主权力的发挥、政党制度化水平低影响民主进程的深化、地域主义的存在制约民主结构的形成、财阀规模的膨胀危害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国喜 《淮海论坛》2009,(2):4-7,12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党内民主的孜孜追求。特别是建国以来.面对党的政治角色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范式转型.党内民主建设更为突出。在这期间,虽然党内民主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遭遇挫折,但从总的历史范畴来看.党内民主实现了整体上的科学发展.这一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显得尤为明显。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的党内民主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学理性的展望.对实现党内民主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方公共治理的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层面,协商民主的提升亦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众多体制障碍和现实困境,地方公共治理需要在理念再造、制度设计、多元参与、平台搭建诸方面实现与协商民主机制的有机嵌合,并通过体制化的转型,整合协商民主和地方公共治理创新两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地方公共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本质上是走向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推动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最为直接的力量是渗透着宪法精神的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引导农村走向公民社会的财政对策是:推进农村财政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乡村民主建设步伐;积极推行财政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