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46年秋至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土地公债实行办法草案》,以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承购的方式进行了和平土改。和平土改的试行,改变了边区土地占有关系,贫雇农因和平土改政策获得了部分土地,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切实改善。土改也改变了乡村社会秩序,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地主开始从事农业劳动,并改变了原来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二流子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劳动改变了原来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解放战争初期的和平土改政策虽然时间较短,但为中共的土改政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成绩和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局部政权后,如果能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其正确的土地革命纲领应该是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这才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当时的中共领导者们却盲目地服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把苏联实行土地国有的政策搬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根据地、有了局部政权到1930年冬,都是实行土地公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种政策很难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铃还须系铃人,1930年7月以后,共产国际开始纠正错误,中共中央也就改正了这一错误.这三年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建党100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责任。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党的历史上农村政策的变革与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使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受地主劳役和商人盘剥,因而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1-21
福建土地改革以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5.8%的地主、富农,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占有61.3%的田地(包括公轮田);而占农村人口90.8%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共只占有38.7%的田地。解放后,福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节。  相似文献   

5.
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在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增产、平衡粮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人口广泛流动,土地的实际耕作者发生较大变化,而粮食直补仍由原土地承包人按照所承包土地面积领取,真正的种粮户、售粮户未能得到应有的实  相似文献   

6.
许蓉 《求实》2008,43(1):17-21
在苏维埃俄国时期,列宁积极探索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他主张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并且,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列宁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坚持以符合时代和国情为前提、坚持以满足农民利益需要为根本.列宁之所以关心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就在于:这样做既有利于建立与巩固工农联盟又有利于争取农民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中,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根据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开始实行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等政策,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非经营性土地占有的垄断,为土改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土改结束后,针对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民个体经济普遍贫困的问题,国家通过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张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9.
秦岭 《唯实》2012,(4):82-86
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诱发农民对现有土地承包制度进行必要调整的强烈诉求,广大农民的恋土情结被重新唤醒。土地调整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限制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土地的投入。应强化和稳定农户承包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使用权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革命,并分别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总结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但由此也引发了农民土地权利受侵犯、农民失地后被城市边缘化等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行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政策主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15.
穷人有了苏维埃 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地处川黔两省结合部山区.在旧社会,这里90%以上的土地,被人口不到10%的少数地主豪绅霸占着,广大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南腰界地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做到头,不见米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荒啃树皮,死在路当中.”这就是旧社会南腰界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广大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文章就我国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和家庭经营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不同视角作了回顾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农村正在进行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纠正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好一些认识偏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期间,辽宁各地各级党委,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东北局指示,自1946年5月至1949年春,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到平分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他们深切感受翻身解放全靠共产党,参军参战,支援解放军,巩固扩大解放区,为辽宁全境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减租减息和分配敌伪土地斗争的初步展开  相似文献   

19.
陆小星 《学习月刊》2013,(10):11-13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国大约70~80%的土地并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苦农民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连基本的温饱也无法得到保证。"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到近代,这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越来越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  相似文献   

20.
琼崖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较早地制定了土地法,最早实行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及公田,给地主家属分配土地,予以生活出路的土地政策,最早提出以乡为单位、以肥瘦为标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充分显示了琼崖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使孤岛上的红旗始终不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